1、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熟讀自己所學的知識,并由其中領悟新的道理,這樣才可以擔任老師啊。”
傅佩榮:從舊東西看見新價值
“故”是指過去學過的知識見解。像我們讀《論語》,它是很舊的經典了,但是每讀一次,都能獲得新的心得和想法。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在變化,這時特別需要“溫故而知新”。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人類從歷史上只學了一個教訓,就是人類從歷史里面沒有學到任何教訓。”歷史的錯誤不斷重演,這只能說人性尤其基本結構。人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怎么可能完全不犯錯誤呢?
把經典當做心靈的量尺?!皽毓识隆焙苤匾?,每個人手邊都要有一些經典。經典之所以能讓我們一再閱讀,是因為它具有深刻的智慧。重讀經典時,可以衡量自己過去的理解,再檢驗自己現在的程度,把經典當成量尺,估算自己心靈成長的高度。
心得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認為有幾層意思,可以理解。
首先,“溫故而知新”強調“溫故”的重要。現在很多人都只接受快餐文化,手機、電腦、電視,到處都是海量信息,大家拼命地搜尋新鮮資訊,唯恐一不小心自己就out了。沒有時間看書,沒有時間思考,更沒有時間去“溫故”。所謂“貪多嚼不爛”,大多數的信息都只是過眼云煙,手機、電腦、電視一關,腦袋里空空如也。
其次強調“知新”,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現”不反復溫故,又豈能知新?我練太極感受是,一套拳,反復打,每次都有遺憾,好容易有點感覺,以為對了,誰知道過一段時間,發現還是錯的。就這樣在不斷的重復中,不斷發現錯誤,不斷的進步。我想學習,讀書也是一樣的。同一本書,會因為讀者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心境,而有不同的理解。“常讀常新”就是這個道理吧!
再有就是“可以為師”,初讀,覺得當老師原來“溫故而知新”就可以,這么容易呀,再讀發現真的很難吶。因為老師常常教一本書要教一輩子,天天炒剩飯,怕是很難再有激情和新意。但是就算是將書倒背如流,就可以把其中的道理跟學生解釋清楚,讓學生得以理解,并且運用于實踐嗎?恐怕不一定。有些老師講課,晦澀難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能了解皮毛就已經不易了;有些老師自己明白,卻是“茶壺里煮餃子”很難讓學生明白;當然也有些老師可以做到溫故而知新,旁征博引,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領會。記得我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是個年輕人,就曾經嘗試用戲曲,分解角色朗讀,甚至分演角色等形式上課,幾十年過去了,這些課我還印象深刻。
最后,即使不為人師表,我們仍然需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許多書都是值得一讀再讀,尤其是經典,思考才能沉淀,才能變為自己的知識。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就會有不同的收獲。
? ? ? ? ? ? ? 201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