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出問題的時候才會找孩子溝通。
如果我們在負面情況下,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才和孩子溝通,以孩子要聽自己為目的和孩子溝通,會對孩子有什么影響呢?
所以溝通前我們需要想一想溝通的目的。
有一種新觀念叫“孩子不必聽話”。
為什么孩子不必聽話?
1.多聽話的孩子少用腦。他聽你的,他就不用自己思考。他不自己思考,他大腦的思維網路就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靈活。我們腦細胞數量不會增加,但我們腦細胞的連接,是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連接的,一旦腦細胞連接越豐富,他思考力更強,他應對事物的能力就越強。
如果孩子什么都聽爸媽的,他就少了自主思考的訓練,他就沒有自主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讓孩子先思考,比父母教導他效果好。所以說,提問是最好的教育。
2.孩子自己創造的部分就是“不聽父母的”那一部分。如果我們想要孩子的人生獲得父母更高的分數,孩子就一定有不聽父母的部分。
3.聽話的孩子,自主能力,自我認知的能力降低。
大家有沒有出現糾結的時候?身邊有沒有特別糾結的人?
我這就是自我不堅定,是小時候過多聽話,被外界環境干擾太多造成的。
而且聽話的孩子“界限”不清晰。有沒有那種特別敏感的孩子?別人一說什么話就覺得別人在說自己,或者覺得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把很多的時間都放在猜測想象,別人的事都很自己有關,更少的時間用在創造上面。
一個精神敏感,脆弱的,容易受環境干擾的,沒有辦法身心健康。
而且人際關系會出現各種糾纏。容易做受害者,容易把身邊的人投射成加害者。
我們往往需要有安全感和控制感。孩子所有的做法,在父母的已知范圍內,我們會覺得更安全。我們有這種心理是正常的。
就像孩子在媽媽的子宮內一樣,我們是可控的。所以,每次父母說“孩子要聽我的”,是把孩子放進子宮內,可是孩子在子宮內是沒有自我的。每當孩子想長大,想從子宮里出生,如果媽媽沒有這個意識的學會放手,孩子就會有一個非常痛苦的掙扎過程。
如果孩子不出生,孩子的心理發展就夭折在子宮里了。
所以很多成年人表面上是一個大人,但是心靈已經被憋死了。
人生是一個不停的出生,不停的來到更大的“子宮”,更大的場域的過程。
溝通有三大目標
1補足孩子的心理營養。有一個字叫“愛”。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想想,是不是讓孩子有“愛”的感覺。
我們往往出現問題的時候才和孩子溝通,但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很難愛孩子的。其實最需要溝通的時候,不是他出現問題的時候,而是他表現好的時候。這種正面溝通可以引發大家都去關注正面,當負面情況出現時,孩子有了愛的補足,孩子被看見被肯定,他們自己就會有反思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是負面催眠高手
在?過往的事件中,好的?事情,?開心的事?情都是應該?的。我?們往往?聚焦?的不是正面的事?情,而是負面?的。如果?小孩今天和同?學關系特別好,?沒人會關?注,?但今天?和同學吵架了,父?母會來?學校?轟炸一遍,?老?師又來教育一?遍,?對方的父?母又來轟炸?一遍。把原來?吵架的情?緒一遍遍夯實,?烙印被重復一次?次催?眠。
2.溝通第二目標:長大
我們每次和孩子溝通能不能讓孩子心理年齡長大一些
這就像孩子上小學了,父母還是用幼兒園的方式和他溝通。上高中了還告訴他“刷牙的時候如何如何”“鞋要怎么放”孩子就會很煩,因為這種行為指導的愛,是在孩子更小的時候。
所以,有一個技巧,是把孩子想象成一個成年人,把孩子想象成一個大人,他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所有的都讓孩子做決定,父母只是一個建議的角色。孩子就能更長大一些。智慧的父母都是先聽后說。
3.分離
我們和愛人溝通,和朋友溝通都是希望關系更近,更我們和孩子溝通是希望孩子能盡早的離開我們。
怎樣檢測一個父母心理夠健康,人格夠健全,就是孩子能夠更早的不再需要父母,能夠更早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可以想一想這三大目標。第一,讓孩子有沒有感覺到愛的感覺。第二,有沒有讓孩子更長大一些,心智能更成熟一些。第三,我和孩子溝通完,孩子離開我會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