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心底都渴盼著一場愛情的降臨,即使那個人不是身披金甲、腳踩七彩祥云的蓋世英雄,也能讓你圍轉在油鹽柴米間亦甘之如飴,最后自愿投入婚姻的“羅網”彼此捆綁一生。
無奈的是,現代人的愛情總是不由自主地被欲望裹挾,聲色沉溺間自以為抓住了活命的稻草,放任靈魂沉浸于空虛和焦慮之中,最后被孤獨和恐懼攫取盡最后的氧氣。
渴望獲得愛,卻本身不具備愛的能力、無法去愛,這是一種“愛”的惡性循環。汪鶯鶯敏銳地覺察出現代人關于愛的這種羞于啟齒的情緒,用筆觸將人關于欲望的渴求和愛的恐懼按壓進人物的皮膚,讓我們在觀看中被引誘出靈魂深處被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精神癥人格的情感傷痛來。
汪鶯鶯早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學成后便留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教授油畫。多年油畫生涯的浸淫,讓她形成了獨特而又成熟的繪畫語言,那些看似帶著幾分青澀的人物刻畫背后包含的卻是對人物琢磨透徹后才擁有的下筆的老練。
擁抱原本是親密關系水到渠成的結果,卻日益變成了一種親密關系儀式上的象征。勾住對方的脖子,或者將她揉進懷里在這種象征儀式中并不是因為情到深處,更像是企圖用身體距離的拉近,填補心靈距離的遙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擁抱是以愛情的名義伸出的救命稻草,緊緊攫住似乎就能在這座城市中避免溺亡。害怕一個人孤獨地鳧水,所以選擇兩個人共同求生。兩個人似乎能消減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孤獨與焦慮,但悲哀的卻是兩個所謂的“愛情”并不堅固,擁抱并不是一個甜蜜距離,反而更襯托出關于不確定的害怕和痛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貼緊的擁抱、扣住的后腦勺和被親吻的頸窩,在作者表現出的色調下感覺不到絲毫愛情的甜蜜,反而顯現出一種凄涼無助的絕望來。
這樣的愛情不是兩人的救贖,更像是一場懲罰。即使緊緊相擁,也只是兩個溺水的人自以為即將得救,實際上是被彼此緊緊纏住了手腳,最后的結局只能是兩個人捆綁著一同沉入深淵而已。
拼命滿足自己對于“愛”的饑渴,卻意識不到問題的根源在于自己缺乏愛人的能力。這樣的人就像沙漠中脫水快死的旅人,即使奉上一盞清茶也只會牛飲,根本無法識得茶中滋味,自然也無從得知愛情的真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汪鶯鶯將這種感覺凝固成紙面上這個將要進行卻遠未完成的吻。仿佛下一秒就要品嘗到愛情芬芳,這一刻卻忽然對眼前的一切不可置信了起來,果實就在眼前卻不敢攀摘。
畢竟在許多國家,同性之愛仍舊被視為禁忌,摘下這枚禁忌之果,就意味著要承受世俗異樣的眼光,他人指指點點和側目。沉重的社會壓力把這份感情的空氣一點點壓縮,因為懷疑、不相信,所以選擇試探,選擇回避,因為不能夠真正地去面對、去愛自己,所以也固執地不肯相信可能被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每一份的感情都應當真摯,畢竟每一份感情都與其他的不同。而現實中,多少情感都因為性別、種族和年紀的差異被他人打上“另類”的標簽,不得不忍受或戲謔、或嘲諷或鄙夷的目光洗禮。
因為對社會和他人眼光的在意,那些擁有“不同”的人就要拼命地對自己的情感不在意。畫中執花對少年或低下頭或用花束遮住自己的秘密,隱喻著一種不期望被觀看的情感和對耽美的難以啟齒的禁忌感。
當原本自然的、發自內心的情感被世俗的眼光釘上“羞恥”的絞刑架,成為供展覽和觀看的“反面教材”,這才是愛情真正的不幸。
一邊渴求,一邊回避,永遠迫切地追尋,卻永遠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愛情有時候并不是一段對等的關系,這種情感上的不對等與付出多少無關,更多是因為非理性反應而產生的等級之間的依賴性情感關系。
或許一生就是會遇到那么一個人讓你束手無策,除了繳械投降之外別無選擇,只能全心全意去依賴。但這種依賴發展成一種病態,一方甚至幻想自己受苦,被凌辱、折磨,通過非道德的肉體上的痛楚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假想被施虐,以此獲得對方依賴情感的想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汪鶯鶯的《瞬間》系列,用移情暗示了于一切非理性反應的等級之間的依賴性情感關系。畫面中的肉體將動未動,情節將要發生卻未發生,一切處于極端的邊緣,蘊含著潛在的指向性的矛盾心態。
但作為觀看者,當這樣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個人的聯想卻不由自主轉向畫面中受虐的一方。或許受虐是人性中潛存的自我毀滅的激情,在許多藝術作品中都被當做性趨力的外現,我們每一個人對于痛苦的向往,根源來自于靈魂深處一種不可阻擋的對于死亡的基本沖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汪鶯鶯
這樣的作品有些露骨,仿佛是通過制造情色的魅影來引誘人們觀看,靜止的畫面仿佛下一刻就要流動,看得人口干舌燥起來,包裹著情色的外衣,這些作品喚醒了人內心深處最根本的生理欲求,迫使人們正視包裝著愛情背后的欲望。
汪鶯鶯的作品把我們放在一個觀看者的視角,讓我們脫離原本現代社會賦予我們的冷漠、堅硬和唯美文化的外衣。她的作品露骨又魅惑,仿佛釋放著一種生物性趨力的酒神精神的瘋癲,直勾勾地挑逗你隱藏在平靜面容冰面下人性欲望與愛欲激情的深淵。
愛與欲雙生,但因愛生欲和因欲索愛,結果全然不同。
比起胡亂將就湊合的愛情,單身或許來得更有安全感。雖然沒有一個人能讓你感覺忽然有了軟肋又好像忽然有了鎧甲,但你最終會學會為你的軟肋穿上最堅固的鎧甲。
愿每一個人,都不再陷入愛的惡性循環。
認真遇見過,喜歡過,就算沒有happy ending也不會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