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講生活中的 影響力
今天看了一個Ted的視頻,里面講到所有的事情歸結到底可以用“關系”兩個字形容。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群居的物種,人是社會人。既然是社會人,那就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
本周在螞蟻私塾學習了《影響力》,今天我們來看看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典型的影響效應。
1.對比效應:根據給出的各種選項,并人為控制選項出現的順序來產生對比,使對方做出我們想要的或接近的選擇。
這個在購物中很常見。
購物時不斷地對比選擇,然后購買對象的價格在一點點攀升,在購物的當時情景中人們很難意識到所購物品的價格早已遠遠超過自己的心里預期價格。因為每一次的價格都是在和前一次對比,而不是和原始價格對比;相比前一次,小幅增長會很容易被接受,漸漸地導致物品價格超過預期,從而使人們付款購買超過預期的商品。商家最喜歡用此對比效應,特別是銷售中介導購。
說起這個,6月的時候差點因為這個而購買超過自己購買能力的商品。
當時和同事準備租房子,事先做了了解然后心里預期是1000-1500/月,因為當時是實習期月薪3000只能拿出這么多不然日子會過得很慘的。
然后我們去找中介,看看附近小區有沒有合適的。一開始介紹的都是價格符合預期但是不怎么滿意的,然后開始慢慢把價格提上去找稍微好點的房子給我們看,看了7、8套終于尋到一個較滿意的但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達到了3500/月。因為有之前看房的價格鋪墊當時居然不怎么覺得貴(而且想用存款來支付,絲毫沒有考慮到如果真的租了房以后的日子會過得怎么樣。雖然心里一直有個預期價格,但其實并沒有卵用),當場就想簽約了,后來因為和房東的溝通問題沒有簽約成功。
幸好幸好當時沒簽約成功,不然生活肯定沒現在輕松。回過頭來想想,當時的價格閾限真的是一點點在增加,而自己竟不覺得有問題,事后冷靜下來才發現。就像一直被牽著鼻子的牛一樣。
這件事說明,有時候做決策不能太依賴自己的大腦和意志力,因為有對比效應的存在會給大腦錯誤的信號,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在外的提醒,比如容易見到的便簽紙,給自己的手機設個提醒,時刻把你拉回最初的閾限。
這個例子也可以用登門檻效應來解釋,中介先給出低價格,在我們接受這個價格后再給我們看不同的房源,但毫無意外價格在一步一步上漲。然后我們的心理是前面的價格可以接受,現在這個也沒高多少還是可以接受的。
2.登門檻效應:小請求開始,最終要人答應更大請求的手法,叫作“登門檻。(由小到大,差距越小越好)
這里有一個騙局,之前我妹妹就遇到過。一般認識的朋友,先跟你借小額的錢,比如5塊10塊。還給你之后再次借錢,數額慢慢增大,幾番來往之后數額可能增到幾百數千。因為有前面的鋪墊,后面你可能借錢時就不會有太多猶豫。但如果一個你不怎么認識的人第一次開口就找你借數千的錢相當于你一個月的工資呢?相信大部分是人是不會借的。但利用登門檻效應騙子就能做到讓你甘愿把錢給出去。
登門檻效應也是商家常用的一個效應,由小到大一步一步提升你的購買閾值,一開始你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買這么貴的東西。
由儉入奢也是一樣的。
對比啊對比啊!
3.退而取其次:先提一個大要求,然后再退一步要求對方滿足小要求。(由大到小,差距越大越好)
作比較時人們傾向于選擇較小的去付出。最終來講還是付出了但只有一個的話你是可以拒絕的,發現人們很容易被限定在一個框架里。上課時經常用這個方法。
在問問題是用選擇性提問。所有選擇是你給的,小朋友在你的給的框架內學習。比如你AB兩點目標對應ab兩個玩具,正確問法是“你要玩a還是b”,然后小朋友會在ab兩個玩具中選,然后你就可以進行目標教學。如果你直接問“你要玩a嗎?”,小朋友可能會回答“不要”,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都被拒絕了不配合,還怎么教。
這個也可以在你要征求他人意見但又不想聽到拒絕回答時使用。
登門檻效應和退而求其次是兩個不同的策略,感覺就是對比效應的分支。因為有對比更利于后一個的要求的成功。
歡迎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