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都聽過,卻很少人做過。
讀了很多書,過段時間內容幾乎全忘了。學了一項新技能,當時很開心,之后再也沒有用過,需要它的時候,覺得很陌生。
問題出在哪里?如果反思會發現,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什么都懂了,其實只是自己的錯覺。實際情況是我們習慣了淺嘗輒止,缺少追根尋底的韌勁和堅持,還有就是不重視實踐的作用。
概念、干貨、金句是對知識的概括,是知識的精華,好的東西我們都會趨之若鶩,覺得背下來它們,理解了它們,自己的段位就提升了,可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翻翻自己的學習筆記,寫滿了各種至理名言,寫滿了各種學習方法,真正掌握的有幾個,蓋上筆記,是不是就全忘了,你總不能去哪都拿個本子對吧。
我們已經習慣了與自己何解,甚至和氣到凡事都禮讓,不顧原則的妥協。一句話,就是對自己太好了。
如果你想變得更優秀,你要做自己的教練,就是電影里的魔鬼教練,嚴格要求自己,原則的事上不要給自己留情面,可能會感覺很痛苦,不過當自己成長以后,你會感謝教練,你會發現,嚴厲的面具下那親切的微笑。
習慣深度思考,拒絕行為勤奮。說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你仔細想想,沒有行為上的勤奮,哪來的深度思考,深度有多深,思考維度的邊界在哪里,這些都是模糊的概念。只有行動能讓這個概念具體。
上學時,很多人反對題海戰術,覺得這種學習方法沒有科學性,是對學生時間的殘害,可是反過來想想,做題的同時會不會有新的發現,在做題中思考是不是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有效。
當然每個人的特點不同,因人而異的學習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不過學習后的輸出與實踐是每一位想突破自己的人必不可少的環節,
知識是大家的,能力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