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篇文章,我們看什么。一看語言,二看結構。
對文本的解析,我用的是邵鑫老師的散文精講。
陌上花開
(標題來自蘇軾的詩,有文化底蘊。暗示主題,提醒我們要享受身邊的美好。)
——徐志摩(偽作,沒有依據)
陽春三月,風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楊柳依依,野花絢爛,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
(總起段。點明陌上花開得絢爛和身心的清爽。)
(多用四字詞,間以長短句。四字詞語和成語,可以使文章更加簡潔精煉,內容更加豐富;可以給讀者以更大的聯想想象空間;可以呈現典雅古樸的語言韻味。長短句結合,句式活潑,錯落有致,具有節奏感。此為優化語言文采之法。)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開;花是自然的那種,樸素而恬淡,不落塵俗。(本段總起句,寫陌上花開是極致的自然之美。)“三月風情陌上花”,(引用詩句,清趙翼《西湖詠古》詩之二“千秋英氣潮頭弩,三月風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暢然(對稱)的一種意境。這意境,枝繁葉茂,從古代長到現代,不枯不衰(比喻,把意境比作古樹,寫出它的長盛不衰,虛實結合,以實寫虛。對比,不用比喻,可這樣寫:這意境,從古到今,沒有衰退,年年歲歲,使人著迷。);又如水(比喻),歲歲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過古今幾個王公貴族、粉黛佳麗、騷人墨客、凡男俗女(存在邏輯關系,有富貴公子、女子,有文化的,沒文化的)(由比喻進一步延展,鋪開了寫。)。三月陌上花,讓人愛讓人癡,恍惚人的骨子里頭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風韻。(本段總結句,寫陌上花開美得令人陶醉。)(起,引用詩句,對稱,比喻,展開鋪敘,結)
優化語言文采之法二,運用修辭(比喻,對稱,引用)
陌上花開,假如沒有了從俗累的生活中走出來,悄然佇立阡陌并為陌上風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開也寂寞,風情也蒼白(對稱)(本段總起句,由花的自然到人的自在。)。于是,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知被幾個人吟頌了幾個遍,人歸緩緩,那花便有靈性,便開得執著,陌上風情也被撩撥得濃郁而熱烈。(本段承接上段,繼續寫陌上花開之美,有花的自然之美,升華至人的閑適之美,達到物我交融。)(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展開和鋪敘。)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圖畫(人閑花美,繼續對物我交融之美進行鋪陳,并交代“陌上花”的典故。使文章有文化味):在粉黛佳麗的簇擁下,一位美若天仙、儀態雍容的貴夫人,款擺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臨安的阡陌上,這時,一騎快馬飄然而至,驛者把一封書信遞給貴夫人(描繪畫面)。原來,吳越王囑愛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著回宮,“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緩緩歸,緩緩歸。多么柔情的一句話!(至此,“承”的部分達到頂峰。由花開到人閑再到柔情。)
只是再柔情、再體貼的話,也難以使國家逃脫傾覆的惡運。(轉:由花開盛景轉物是人非的悲涼。)憐美惜春的柔情敵不了劍戟弓弩的無情(對稱)。吳越王煙逝,愛妃云去(對稱,書面語),留下一個美麗的故事游蕩在臨安的陌上,供人憑吊,在吳越國“國除”的百十來年后的一個秋天(為何是秋天?蓋悲情耳。),詩人東坡來到了臨安。歷史似乎特意安排東坡在秋天踏上臨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開,秋天亦花(不僅指實體花,或又指美麗的詩意。美麗的東西有兩種,一種讓人喜悅,另一種使人哀愁。哀愁也是一種詩意。)開,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卻是蕭瑟。東坡悵對古人,一番憑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結,一吐而快?!澳吧匣ㄩ_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引用詩句),詩人一唱三嘆中,浸染著人事勝衰的感慨。陌上花,就這樣開在歷史的車轍中,櫛風沐雨,浸透艷麗與滄桑,令人唏噓不己。
我幾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合)。我突然覺得這一束束、一叢叢開了又落,落了又開的陌上花,簡直就是為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而開落。我不敢說可以觸摸歷史與文化,但我可以覺悟地撫摸陌上嬌嫩而以頑強的花朵。陌上花開緩緩歸,這不僅意味著悠閑、詩意,而更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的心靈在恬靜的陌上花開中恬靜如花,回歸自然,回歸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此段為“合”,由花朵到人心,由自然到歷史。)
緩緩歸,緩緩歸,披一襲“三月風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緩緩歸。(延宕情緒,美化文字,有余音裊裊之感)
緩緩歸,我心已是陌上花開。(一種升華,由具體的物寫到心靈感受。)
我們一直提倡閱讀,但怎樣讀,可能大家不太明白。讀書之后,更重要的是分析、感受、理解、思考,然后仿寫,創新,這樣才算完成讀書的閉環。
比如這篇文章,初讀感覺語言有文采,有文化味。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大量使用四字詞語和成語,使文章簡潔精煉,內容更加豐富,可以呈現典雅古樸的語言韻味。其次,長短句結合,句式活潑,錯落有致,具有節奏感。再次是運用多種修辭,比喻奇特新穎,化虛為實,寫出花開的優美意境讓人著迷。引用詩句,又將詩句鋪開了寫,如寫感受或想象一幅場景畫面,使詩句自然而然地鑲嵌在文章中,而不感到生硬。 對稱句,把事物的兩個方面并列、對舉著說,從語義表達上看,增加了思想內涵的張力,引人注意,耐人尋味;從語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齊,富有對稱之美,讀起來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再讀文章,覺得除了優美,就是凌亂。不知作者想表達什么。聽完講解,方明白文章的結構之妙。本文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先是總起,寫陌上花開給人身心帶來的清爽。后面是承接,先寫花開的意境美,它是一種自然,一種樸素,一種淡雅,千百年來陶醉著人心。再寫花開固然重要,但人有閑情逸致去欣賞也同樣重要。最后將花開人閑適的美妙場景描寫出來,使承接達到頂峰。然后轉折,美好是留不住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又有了一種悲涼。蘇軾怎樣去感慨,人世的盛衰如何令人唏噓不已。最后是合,一束束陌上花,就是人類的歷史和文化。
我們寫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大白話太多,書面語太少,使文章缺少文化味,沒有美感。我們在讀文章時,就要去尋找它的語言密碼。喜歡它什么地方,就要去學習,多問幾個為什么,把它掰開、揉碎,重新整理、合成我們自己的理解,然后去用它仿寫,最后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閱讀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