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了,一年過,一年往,冬去春來,歲歲如新……有人因為相聚在盡情歡顏,有人因為遠離在悄悄落寞。我們很難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春節的感受,在這短暫的七天,是一年喜怒哀樂的極度濃縮,因為任何一個詞語或感受都很難概括。相對于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國人的家國文化和感情世界就像56個民族一樣,豐富且深刻;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總是異稟突出。
同時,這七天也是中國人信仰的集中體現,是靈魂漂泊后的歸宿之地,是酸甜苦辣后的慰籍之地,更是思親望宗后的連接之地。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進化中,儒家文化影響深遠,“修身齊家”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終極追求和歸宿。
春節的本質意義,不是慶春而是歸家。春天的陽光哪里都能溫暖,但家庭的溫暖只有“齊家”才能享有。穿山越嶺、橫渡云海,三五七日,了了數餐,相聚有多歡心,離別就會有多失落。人情是深刻的,世俗是復雜的,歸心似劍,不是為了一時的歡心,也不懼蔓延的失落,只是為了相聚時的“回歸本源”,拜年時的“家族傳承”……如果你問我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我不能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鞭炮隆隆、煙花繽紛的時候,我除了能感受到文化習俗的延續,更多的感受是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廟宇高堂的燒香祈福本質無二。
很喜歡宋代大家王安石的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