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看了混沌大學馬東關于內容方面的演講,臺下清一色95后的面孔,他們專注的表情,似乎也牽動了我心底的一絲焦慮。
馬東學識頗豐,國外求學經歷外加國內諸多大型媒體的歷練,使得他擁有豐富的娛樂內容制作經驗。他講到娛樂的傳播是人的本性需求使然,作家是因為緩解焦慮決定寫,畫家也是,似乎人類的進程就是不斷的被焦慮所推進。
混沌大學是2014年起就以一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內容推廣,是內容經濟的一種體現。在這樣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年輕人選擇付費內容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實現知識的迅速積累,希望用最快最有效的途徑得到成功秘笈。時代的焦慮已經嵌入了個體,而且無處不在。
中年人焦慮被時代拋棄、年輕人焦慮不能抓住機會……如果焦慮真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源,那么社會發展的速度越快,群體焦慮的現象將越普遍,我們永遠也無法在社會高速的進程中緩解焦慮。
然而,在激烈的叢林競爭中,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才能避免劣汰的結局。所以終生學習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選擇,然而,浩如煙海的知識,我們所能掌握的或者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也僅僅是銀河系中的一顆小星,那么如何選擇學習的內容,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術業有專攻,馬東遺傳了父親馬季的語言天賦和文藝細胞,即使在國外學習了炙手可熱的計算機專業,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傳媒,成為一枚主持人、導演、制片、愛奇藝CEO,一直到現在成立了米未傳媒。都說成功不可復制,我們了解了再多成功者的要素,也不可能成為馬東第二。馬東最終成功將計算機專業和傳媒專業無縫對接,多年所學成功整合,最后以內容的形式輸出給需要經驗的人,實現了多年積累最終變現的目標。
臺下的聽眾二十幾歲,臺上的他已經年屆五十,他擁有別人難以復制的家庭、學校、社會閱歷,也擁有父母多年積累的資源、人脈,再加上天資和后天的努力,一路走來,他已把同齡人甩出老遠。不知道二十幾年前他是否也像臺下的這幫年輕人,曾狂熱的聚在某個大咖身邊,接受實踐得出的真知呢?
然而,這終究是碎片化的知識、甚至是雞湯式的傳教,一個人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如果單靠這種激進而碎片式的學習,而非系統化的學習,其實至多是讓大腦細胞產生片刻的興奮,對于已經具備了自己成熟知識體系體系的人來講或許可以起到啟發作用,而對于尚未建立自己知識體系的初學者,是更容易浮躁的。
“出名要趁早、賺錢要趁早”……在充斥著不絕于耳的諸如此類的勵志口號的時代里,保持個人獨立審慎的辨別力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夠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該選擇怎樣的道路和什么樣的學習內容,是一個人終身應該知曉的。
心理學家早已提出來,一個成熟個體該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什么,進而就會做出合乎自身實際的選擇。包括任何消費的選擇,都是這樣一個道理。
人不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領域,只有在明白自己對什么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如果僅僅是想抓住風口上的機會,不管自己是不是擁有競爭的實力就盲目的沖上去妄圖分一杯羹,那么結局很可能是既浪費精力又浪費錢財,落的凄慘的下場。比如P2P、共享單車……太多的教訓也無法叫醒異想天開急功近利的人。在一哄而上的人群中,保持冷靜和鎮定是多么重要。
在如何終身學習這一點上,有太多的先輩給了我們經驗:永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精耕細作,不要妄圖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多個領域。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像蓋房子一樣,先決定自己的目標,你要蓋小木屋、還是別墅、摩天大樓?在你擁有這樣的實力情況下,設計圖紙、打地基……一步步完善,到最后實現目標。所有的選擇都是遇山開路、遇河架橋。為了攻克工程進度中的某一個難題,再去有目的性的補充相關的內容。而且無論是系統性的還是片段性的都是圍繞“蓋房子”這件事情,而非追隨潮流。
時間總是有限的,在朝秦暮楚的更替中,很快就錯過了系統的學習知識的黃金期,形成“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局面。雖然名家演講會給人帶來點的啟發,會像打了雞血一樣令人興奮,但是畢竟個人某一次的演講僅僅是就某一個問題的闡釋,如果不是連慣性的講解,對于某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是不夠全面的。偶爾的收聽,是會對人帶來啟發,但長久的受益還是要靠連貫的學習來解決。
我個人建議,真正能夠產生效率的學習還是要實現知識的內化,在收聽老師講解的連貫內容過程中,思考并加工成個人的知識儲備,然后再閱讀延伸出來的著作,按某一專業的發展歷史階梯式的學習,一直到當下的現狀,就履清了學習的路徑。最終是要實現學術方面的成果、還是某個領域的突破,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學習是終身的,成長也是。衷心的祝愿你早一點意識到自己感興趣的是什么,定下自己的目標,然后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學習可以幫助你實現目標的內容。愿你——守的云開終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