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里的中國,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那里既有市井鄉(xiāng)野里的風俗流傳,也有宮殿城闕里的威儀三千;既有不暇南面的琴書之樂,也有紅葉題詩的奇異浪漫。破釜沉舟,須有項羽的豪情赤膽;精忠報國,要看岳飛的怒發(fā)沖冠;不能僅僅將其解釋為約定成俗,那里有太多的壯烈與絢爛。歷史的天空,誰曾匆匆劃過,誰又將變得永恒;一段歲月,憑什么讓我們時時銘記;一節(jié)往事,為何能夠成就一個生命的傳奇,讓人感慨萬千的并不是問題最后的答案,而是那些求索的過程,可能要涉遍萬水千山,可能要凋謝青春容顏,這些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或許就是為了那句無悔的人生誓言:從此勇猛精進,定可力挽狂瀾!
粗成四字,誨爾童蒙,經(jīng)書暇日,子史須通
粗成四字
譯文:謹將歷史上的人物典故刪繁就簡,化為四個字,以供參照。
注釋:“粗”在這里既表謙虛,又含有簡約的意思。
點評:四言詩要數(shù)《詩經(jīng)》最美,那個時代雖然已經(jīng)過去,關關雎鳩的聲音,千載而下,依然動人。成語典故主要以四言的形式存在,不僅易于記誦,更可以由此領略漢語的韻味悠長:平平仄仄可以在四個字的節(jié)奏中舒展跳躍,盛衰浮沉在四個字中顯得抑揚頓挫,悲歡離合可以在這四個字中從容演繹,酸甜苦辣在四個字中別具滋味。四個字,其實不過是一個獨幕劇,但成百上千個這樣的畫面連起來,就是一部人間正劇。對,是正劇,悲喜交加,美丑立判,令人不敢驟然看破,但又情不自禁反復去訴說。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yǎng)故事》,由明代萬歷年間蕭良有編纂。蕭良有在當時有很高的學術聲望,曾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當時最高學府的校長。由這樣的人物來親自撰寫,可見此書的重要程度。后來又有一位學者楊臣諍,修訂充實了此書,同時將書名點化得神采奕奕。《漢書》曾記載西域有四種寶馬:“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佛家亦有“良馬見鞭影而飛馳”之語,一匹訓練有素的良馬,是不會等到鞭子抽到屁股才開始飛奔的,它在望到鞭影的一瞬,就已疾馳而去。那些能夠舉一反三、見微知著的人們,就像龍文見到鞭影一樣,輕輕一點,即刻明白。觸類旁通,自然要比兩腳書櫥高明;而未雨綢繆,當然也遠遠勝過亡羊補牢。
自近代以來,除了積極引進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外,學者對舊日的經(jīng)典進行了新的詮釋,使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先人的精神氣質(zhì),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也因此能夠傳承下來。如王國維輯校《倉頡篇》、章太炎重訂《三字經(jīng)》,今人又有周谷城等為此事業(yè)奔走鼓吹。《龍文鞭影》按韻部編排,誠然利于記誦,但該書是橫向的、共時的,難以從中看出歷史的脈絡,因此我又將陳振江主編的《二十六史典故辭典》做為縱向的參照,這部辭典正是按朝代的先后編纂而成。縱橫交織,歷史的面目可能會更清晰。
誨爾童蒙
譯文:通過將這樣的四字句按韻律編排起來,以指導兒童,使其漸漸開明。
注釋:誨,指導的意思。童蒙,這個詞有點意思。《易經(jīng)》有句:“六五,童蒙,吉”、“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這里的“童蒙”指的是一個被視作吉利的卦象,此卦象意在說明:只有虛心才能獲得真知,才能使生命臻于完善。《淮南子》:“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這個詞也被寫作“瞳矇”,如《論衡》:“純德行而民瞳矇,曉惠之心未形生也”,這兩部書里的“童蒙”是指人生處于混沌純樸的階段,還不懂得機巧功利;《文心雕龍》談到人們在借鑒《楚辭》的文學經(jīng)驗時說到:“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香草”是指君子,“童蒙者拾其香草”意思是指:未分善惡的兒童,主要從《楚辭》中學習如何樹立良好的品德。《龍文鞭影》里的這個“童蒙”,應包含以上所有這些“童蒙”的意思:要虛心求學,這是進步的前提;要看清人世的機巧,這并不是為了效仿,而是防止落入陷阱;要學習做一個好人,這個好人不是指鄉(xiāng)愿,而是在關鍵時刻,能夠自覺地承擔。
點評:兒童的心靈尚處于未開化的狀態(tài),在這初始的狀態(tài),生命向各個方向展開,充滿不確定性,具有無限的可能。對于一個兒童來講,其所吸收的知識是被動的,還不具備鑒別的能力。最要緊的是讓其學習到均衡的、基礎的知識,這個時候不宜專門讓其修習一門,如果其出現(xiàn)對某一方面特別的愛好或擅長,可以適當?shù)丶右砸龑В绻€沒有,也不用急。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進行獨立判斷的能力,一定要有主心骨,哪怕最初的判斷是稚嫩的,也要充分地鼓勵。童年的時光何其寶貴,不僅要玩好,更要進行適當?shù)膯⒚桑@樣才能做到起點高、平臺好,日后發(fā)揚蹈厲,才有足夠的底氣。進入知識型社會,更不能有懈怠,這個時候更要看功夫、看效率。曹吉利嘗言:“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yè)。”學習是一生的事業(yè),有志者自當持之以恒!
不僅在這個階段,在人生的其他時刻也須明白:要懂得平衡、懂得節(jié)制,懂得把握生活中的度,懂得依循生命中的法則。這種法則,《中庸》里稱之為“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三國時劉邵在《人物志》中曾寫道:“凡人之質(zhì)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zhì)必平淡無味,故能調(diào)成五材,變化應節(jié)。是故觀人察質(zhì),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這也正是《論語》中孔子所謂“繪事后素”的意思。中節(jié)、應節(jié)自然好,但更可貴的在于,能夠通過試錯來不斷進步,就像一個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而這種試錯,當然也必須在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
經(jīng)書暇日
譯文:經(jīng)學類圖書和四書是古時日常必讀的圖書,閑暇下來的時候,又須讀諸子百家以及詩文類的書,以作補充。(本條與下一條合譯)
注釋:暇,含有空閑和閑暇的意思。經(jīng)學類書籍,指五經(jīng)、六經(jīng)或十三經(jīng)。五經(jīng)指:《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和《春秋》,再加《樂經(jīng)》,就是六經(jīng)。十三經(jīng)指《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孟子》、《孝經(jīng)》和《爾雅》。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閱讀經(jīng)史子集的方法,在呂思勉的《經(jīng)子解題》里有詳細而精彩的論述,有意者可去查找。
點評:入門書極為重要,一本不好的入門書,會使初學這門學問的人興趣全無,且對自己變得不自信。這里指的入門書不是看圖識字之類的,而是指進入一個學科、一個領域的入門書,這樣的書看似淺顯,其實深湛無比。一個可以著手寫這樣的入門書的人,一定得是這個領域的頂尖級高手,因為只有真正地對這個學科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深入淺出。由陳衡哲寫《西洋史》,由張蔭麟寫《中國通史》,由雷海宗寫《西洋文化史綱要》,由呂思勉寫《經(jīng)子解題》等,就是這樣的例子。這樣的書不僅告訴你這個學科的來龍去脈,還會告訴你該讀哪些書,這就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古人常談到涵詠經(jīng)典的味道,大多是針對經(jīng)學類書籍而言,如朱熹,王陽明等。這其實是想讓經(jīng)典成為一種暗示,形成一種自律。朝夕晤對嘉言懿行,在面對需要做出抉擇的時刻,是會選擇正義的。即使做不成天大的好事,但一言一行,起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會夜里被后悔的眼淚喚醒。在這里特別提倡背誦,因為過眼千遍,不如將其背完。不理解也沒有關系,將其大概的意思弄清楚就可以進行背誦,千百年來,那些傳誦不已的經(jīng)典,早已形成一種系統(tǒng)性的存在,這種存在只有放在自己的心中才能慢慢感知,這個工作是別人替代不了的。你要解開自己的那個心靈密碼,使其釋放出所有的寶藏,就需要首先使其占據(jù)心中的一角。不用擔心心會被占滿,內(nèi)心的世界毫不小于身外的世界,那里的邊界任由你開拓,那里的海闊天空,可以讓所有的夢想縱橫馳騁。
子史須通
譯文:見上條。
注釋:子指諸子百家之書。古人以《尚書》、《詩經(jīng)》和《春秋》為三史,或?qū)ⅰ妒酚洝贰ⅰ稘h書》和《后漢書》為三史。此條目所說的史書,是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史。
點評:最見真性情的,是子部書。讀李聃,既要清楚燕處超然的人如何道法自然,也要注意那“強行者有志”的剛強一面;讀莊子,要明白眼前的浩渺秋水如何化作心靈的恣肆斑斕,衙齋小吏的困頓偃蹇,又怎如漆園蝴蝶的來去翩翩;讀荀子,要看他如何制天命而用之,那是通過內(nèi)心的虛壹而靜;讀墨子,要看他摩頂放踵,是為了天下黎民;讀管子,要看他如何通過揆度輕重來治國立政;讀韓非子,要看那法度謹嚴如何形成于孤憤之中;讀淮南子,要看那與世浮沉背后的一片深心,細加尋繹,自能發(fā)現(xiàn)儒、道相合相應,百家之言,本是同根同源。歲月的風雨終會將暗弱不明的思緒滌蕩殆盡,天地之間,總有一片澄明浩瀚。
呂思勉在《怎樣讀中國歷史》中記錄了章太炎1934年在上海各大學教職員聯(lián)合會演講上的一段話,其中有句:“歷史譬如一國之帳籍,為國民者豈可不一披自國之帳籍乎?以中國幅員之大,歷年之久,不讀史書及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書文義平易,兩三點鐘之功,足閱兩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讀兩卷,一日不脫,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須以此自勉。”但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呢?信息時代的人,用一個光盤,就可以將二十四史的影印版全部刻錄進去,但不要忘了,那不是你的知識,那只是告訴你在哪里可以查詢。真正的知識,必定是經(jīng)過思考后轉(zhuǎn)化成自己的思想的東西。轉(zhuǎn)化后的知識,將成為一種洞察力,一種系統(tǒng)性的存在,一種可以迅速判斷出新出現(xiàn)的信息屬于這個學科的哪個層次的一種能力,而這些,必是下功夫用心讀出來的。
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去體會古人的境遇,考慮他們的所思所想,不能僅僅從以前的材料中找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論據(jù)來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即使不能將心比心,也要懷著同情的理解的態(tài)度,不必苛責。有本事就將自己現(xiàn)在的事情做好,把怨氣化為前進的力量,而不是抓住幾百幾千年前的事情不放。有些事情,不身臨其境,是無法看清其原委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表明了我們在看待歷史時,總是從現(xiàn)在的立場出發(fā),好像可以通過對當下的觀察,以今證古,來使歷史的面目得到完全地重現(xiàn)。但不要忘了,有些歷史情景,你是無法真正還原的,解開歷史謎底的鑰匙,有的可能早已在風中消散。承認這種局限,或許更符合科學的原意。
軒轅天子,簫韶九成,伊尹負鼎,網(wǎng)開三面
軒轅天子
譯文:軒轅被尊為天子
注釋:軒轅,據(jù)傳說,本姓公孫,是少典族的后代。還得據(jù)傳說,有一天,他的母親到了一個叫祁野的地方,忽然見到有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星,于是受到感應而懷孕,過了二十四個月,這個孩子終于出世。出生的地方叫壽丘,即是今天山東曲阜縣東北六里的地方。真是巧,孔子也是在這個縣里出世的,呵呵。
點評:當軒轅成長的時代,神農(nóng)氏就像他之前的庖棲氏一樣,沒有能讓興盛的局面持久,他所管轄的諸侯相互攻擊,再也不把他當回事。軒轅就在這個時候開始發(fā)威,他開始征伐那些不不來朝貢的諸侯,基本都能將他們弄個底兒朝天,只有一個比較難對付,那就是蚩尤,軒轅這個時候先把他晾著。在諸侯基本開始聽話的時候,神農(nóng)氏并沒有真正諒解他們以前的行為,而是三天兩頭進行報復。這個神農(nóng)氏就是炎帝,經(jīng)常被提及的炎黃二帝,就是他和軒轅。神農(nóng)氏本姓姜,他也是母親受到感應而生,后來在姜水邊上長大。
神農(nóng)開始時是有圣德的,但后來老是報復諸侯,這就失去人心了。這個時候的軒轅氏,已經(jīng)有相當?shù)耐粌H是因為在同諸侯的戰(zhàn)爭中得勝,還因為他能夠研究四季變化、種植五谷、安撫民眾、丈量土地,這些都還好說,厲害的是,他竟然能訓練熊、羆、貅、虎等野獸進行作戰(zhàn),新的百獸之王就這樣誕生了,獅、虎對此保持沉默。
訓練完畢,軒轅開始率領軍隊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戰(zhàn),交戰(zhàn)了幾次,炎帝始終搞不明白戰(zhàn)場里的野獸們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他失敗了。戰(zhàn)勝神農(nóng)后,蚩尤開始作亂。于是軒轅和蚩尤戰(zhàn)于涿鹿的郊野。《龍魚河圖》里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子,造了許多刀戟大弩,到處興風作浪。黃帝想想自己都施行仁義之道了,但還是無法將這些不吃糧食的制服,非常郁悶,不禁仰天嘆息。老天是不會讓自己的代言人失望的,于是降下神女,一舉擺平。
黃帝的足跡很廣,東至丸山、泰山、東海,西至空桐、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熊山、湘山。往北驅(qū)逐了葷粥部族,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然后就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當時到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所,帶兵走到哪里,就在那里設置軍營來自衛(wèi)。黃帝所封的官職都用云來命名,軍隊也因此號稱云師,他還任用風后、力牧等來治理民眾。顯然,這些就是傳說中的風云人物。
神農(nóng)以火德王,故號炎帝,軒轅是以土德王,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在五行學說里,金木水火土是相生相克的,這其中,相生的是: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軒轅戰(zhàn)勝神農(nóng),只能說火生土,不能用相克的理論來證明,因為在五行學說里,土是克水的,并不克火。《白虎通》對“火生土”解釋道:“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焚木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春秋繁露》又談到“東方木。木,農(nóng)之本,司農(nóng),五谷畜積,司馬食之,故木生火。火,本朝司馬,尚知,天時形兆未萌,昭然獨見,天下既寧,以安君官,故火生土也。”所以說,按照五行學說,軒轅代神農(nóng)而立,實在是相生的,而非相克。
簫韶九成
譯文:《簫韶》被演奏了九遍。
注釋:《簫韶》,相傳是舜在位時的一種樂曲。九成:演奏九遍,在古時,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演奏九遍《簫韶》,是為了將鳳凰召來。
點評:《史記·夏本紀》記載了這個典故的由來:舜帝在位的時候,因為施行德教,且用人合理,使中華大地出現(xiàn)了穩(wěn)定繁榮的局面。為了表達對這種治績的稱揚,由一個叫夔的樂師譜定一首曲子,開始在宮殿里演奏。這時祖先的在天之靈也降臨了,想近距離加以觀賞。諸侯和國君們相互禮讓著,前排的位子好像還有幾個空著,鳥獸們也已經(jīng)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當《簫韶》被演奏了九遍之后,鳳凰終于被這美妙的樂曲感召過來,她一來,群獸都更加歡躍,百官也被這情景感化了。
就在這個時候,舜帝開始歌唱起來,歌詞大意是,因為施行德政、順應天時,百官盡忠,所以才有這樣的成績。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叫皋陶的部下開始應和。皋陶要是像《宰相劉羅鍋》里那位在乾隆問話時只會來一句“皇上圣明”的大臣,那也罷了,但他偏偏唱到:“天子要是胸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會懈怠啊,天底下的事什么都辦不成啦”,舜帝于是答道:“不錯!以后一定用心對待!”接下來大家都尊奉禹為山川的神主,也就是讓他做下一個帝王,因為禹精于尺度和音樂。古時的音樂,顯然不是搖滾和重金屬類的,而是側重于暢達身心的,境界要像《論語》里被孔子認同的那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生動、舒展,這是古樂的真精神。
伊尹負鼎
譯文:商朝有個人叫伊尹,背著鼎鍋等廚具充當陪嫁的家奴,來到了時任方伯的成湯的家里。
注釋:伊尹原名阿衡,剛開始是在有莘氏家里種地,因為會做飯,后來成為有莘氏家的一個小伙夫,他經(jīng)常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頗得大家的信任。阿衡對自己的人生是有規(guī)劃的,他的第一個目標便是首席大廚。在當時,首席大廚有兩個好處:第一,統(tǒng)管家里所有的伙夫和所有的油鹽醬醋。第二,接近這個家庭的中心,在當時家天下的形勢下,這意味著能夠在以后擁有很大的權力。伊尹的思路是這樣的:禮需要祭祀,祭祀需要食物;禮又是和血緣、家族緊密關聯(lián)的。這兩條綜合一下,自己的職業(yè)定位就是:一個會做飯的家臣!這個才是關鍵所在。做得一手好飯,然后慢慢接近方伯,選一個適當?shù)膱龊希賹⒅螄姆铰杂米鲲埖牡览肀扔鞒鰜恚詈蟊恢赜茫瑥拇嗣麚P天下!統(tǒng)管所有的伙夫和所有的油鹽醬醋!……旁邊打水的看見阿衡今天做飯時表情有些異常,對他比平時更尊重了。
阿衡要去面見成湯。成湯在當時還不是天子,而是夏朝的一個方伯,方伯相當于管轄一方的諸侯。阿衡想到自己的廚藝大家已經(jīng)是知道了,而且自己現(xiàn)在又是成湯的妻子有莘氏的男仆,已經(jīng)不是外人了。時機已經(jīng)到來。
于是有一天,阿衡背著飯鍋砧板來到成湯門前,侍衛(wèi)以為他走錯了地方,將他攔住。
“廚房在那邊兒,這是頭兒的房間”
“我就是來找他的”
“能不能先把這些做飯用的放下”
“你是擔心我對方伯有威脅嗎,我會蠢到使用這樣的武器嗎?”
侍衛(wèi)想想也對,況且有自己盯著,不會有什么問題,于是將他領進去。成湯一見阿衡這架勢,就覺得這人是不是要辭職,不可能啊,那該后勤管啊。阿衡將廚具放下,恭謹而又坦然地向方伯說到:“聽說您將這一地區(qū)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都很高興、很感激。我是一個做飯的,本來和他們同樂同感就行了,但我覺得那樣還遠遠不夠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成湯慢慢記起來這是誰了。當初妻子有莘氏就告訴過他,陪嫁過來的,除了丫鬟,還有一個廚師,做的飯?zhí)貏e好吃,成湯后來也嘗過,確實是美味。
“我吃過你做的飯,呵呵,很好,就應該做好本職工作!”
阿衡看到成湯想起來了,繼續(xù)說到:“今天我將自己這么多年探索出來的最完美的廚藝親自表演給您看,讓您品嘗到天下至味!”
“天下至味?”成湯看到阿衡不像是在開玩笑。
“對,您得到了百姓的愛戴,理應獲得這種回報,我也認為上天終于讓我掌握了這么廚藝,就是為了要敬獻給您!”
“你這些廚具,就是為了給我做天下至味嗎?”
這時阿衡忽然倒頭便拜,“請方伯治罪!我剛剛發(fā)現(xiàn)自己拿錯廚具了!”
“而且你沒有拿原料和佐料,哈哈哈哈”,成湯一邊笑一邊也意識到,這個阿衡不像是個粗心的人。今天有戲看。
“您仁慈智慧,一定看到我的粗淺了,請允許我把話說完!”
方伯點了一下頭:“照直說,不用擔心”
“我要用的廚具是用非常稀有的金屬鍛造而成,所需的原料、佐料,也不是平常的食材,而是和天地之氣相貫通的,需要辛苦尋求才能得到。比如在原料中,像雋燕的尾肉、述蕩的腳腿、獾獾的腳掌等,是肉中的美味;洞庭的鯆、東海的鯂、醴水的鱉等,是魚中的美味;昆侖的蘋、陽華山的蕓菜、云夢澤的水芹,太湖的青菜等,是菜中的美味。調(diào)料也難找,如陽樸的姜、招搖的桂、越駱國的竹筍、大夏的食鹽等;水也要好的,像昆侖山的泉水、冀州的水源等。水果拼盤那就容易弄了?錯!要整一個好的拼盤,必須有沙棠的果實、青島附近的甜山楂、長江邊的橘子、云夢的柚子、漢水的石耳等,所有這些,都必須找到,缺一樣都不行。當然,您也已經(jīng)意識到了,要隨時得到這些,要長期擁有這些,必須掌控天下。當然,使九州臣服,目的并不只是為了要吃這一頓飯。一頓飯,最多也就是管一頓飽,您若是擁有天下,使黎民百姓不再忍受饑餓,使他們生活得富足康樂,他們就會積極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貢獻。天下至味,正是從一頓飯出發(fā),讓您由此品嘗到中華之繁榮、神州之全盛的滋味,您,不想試一下嗎?
“怎樣才能做到呢?”成湯不禁問道。
“調(diào)理出這樣的滋味,水是第一位的。做飯的經(jīng)常說調(diào)味要看怎么用鹽,這說明他們認識得還不夠全面。鹽只能控制住新鮮度,但僅僅是新鮮,這飯還不能說好吃。酸甜苦辣咸,一個都不能少!在烹調(diào)的過程中,火候是最關鍵的,一定要用火除去那腥味、臊味、膻味,要讓每一種食物都保留住本味,這樣才吃得地道。火候的快與慢,以及調(diào)味時酸甜苦辣咸五種佐料的先后、多少,都是非常微妙的,只有通過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用心領悟,才能真正掌握,語言是無法描繪的。調(diào)味的規(guī)律,源自仁義之道。仁義之道,就是仁愛和正義。
仁愛的表現(xiàn)是重視規(guī)則、依循法則。因為沒有規(guī)則、法則做保障,什么都要走形,都會變味。規(guī)則就像一個行業(yè)的具體規(guī)律,比如會做飯、會治病,你得按照事物的性質(zhì)來,而法則是治理天下的準則,是白紙黑字布告天下的條款,不僅得有,還必須嚴格依循,這就像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穩(wěn),大廈就岌岌可危了。
正義的表現(xiàn)是正大光明、與人為善。有些事情,要想以后不后悔,現(xiàn)在就不要去做。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即使自己沒有能力相助,也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記住,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誰也無法真正離開誰。做好自己,同時也就對得起大家;幫助大家,也會有助于自己。只有懂得協(xié)作,才有可能真正發(fā)揮出整體的效果。
仁義之道體現(xiàn)在烹調(diào)上,就是學會理解并運用中和的方法。中和就是既遵守規(guī)則、依循法則,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協(xié)調(diào)的、微妙的意味。這樣做出來的飯既不失每一種食物的本味,而且那整體的味道又會超越各種滋味,變得余味無窮。這樣做出來的飯,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如宮商角徵羽,只有當這些音階相互映襯,才能產(chǎn)生動人的音樂;就像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化育世界和生命;運用到治國方略上,就成為了仁義禮智信,有志有德之人,正是憑此得到人心,人心齊,泰山移!
人生的滋味,需要飽經(jīng)世事的人才能領悟,天下至味,也必須有一個心懷天下的人,才能真正品嘗得出!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請您指正!”
“你現(xiàn)在就住在我家是嗎?”方伯感覺這人不僅能將油鹽醬醋調(diào)理好,對于人生和社會,也有獨特的見解和洞察,著實不易。他,真的只是個廚師嗎?
“我想,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關于治理國家方面的問題,做飯的事,讓人替你,當務之急,不是為了吃好一頓飯,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的意思是,你應該在更高的職位,這或許也是天意吧!”
從此,阿衡開始為成湯出謀劃策,為商朝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點評:任何一種事業(yè),做到極點,都會感到和其他領域有一種呼應、有一種契合,所以愛因斯坦說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宏觀宇宙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規(guī)律和內(nèi)心世界的奇妙幽微是契合的;所以杜甫在觀公孫大娘舞劍時,體會到的是詩歌的跳躍和節(jié)奏,那和舞蹈一樣讓他心領神會;所以錢學森先生會對夫人蔣英說,她的鋼琴聲給他帶來了靈感,這鋼琴聲并不是說提醒他下一步如何運算,而是那其中的旋律、和聲,會向他暗示繁復與簡約之間如何實現(xiàn)轉(zhuǎn)換,這些都是只可意會的。
網(wǎng)開三面
譯文:結網(wǎng)的人講網(wǎng)打開三面。
注釋:一天成湯外出游獵,發(fā)現(xiàn)郊野有一處情況特別。這個地方四面都圍著,張網(wǎng)的人一邊杵在那兒,一邊禱告:“天靈靈,地靈靈,所有的活物全向我的網(wǎng)里沖!”成湯懵了,你可真絕啊!于是馬上制止:“噯,噯!說你哪,別老看天上!你圍了一個圈兒,想直接逮是不是?”于是結網(wǎng)的人趕緊按照成湯的吩咐,將網(wǎng)撤去三面,并念起成湯給他們寫好的禱詞:“想往左的,請往左邊走,想往右的,請往右邊走,不聽話的,就請直接進羅網(wǎng)吧!”他們將剩下的一面網(wǎng)扯緊,立在一塊大石頭前,其中有一個忽然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扯著嗓子喊道:“老天保佑,為了不讓我們餓死,親們,直接沖過來吧!”
結網(wǎng)的人都在下風口,聲音沒有被成湯聽到。諸侯們聽完匯報后一致同意:要仁德,找方伯!
點評:無論是網(wǎng)開三面,還是網(wǎng)開一面,都體現(xiàn)出仁慈的心胸。成湯能夠成就一代帝業(yè),也是和這種氣度分不開的。留有余地,就像留有余味一樣,讓人不僅感受到藝術是品嘗不盡的,社會也可因此得到持續(xù)繁榮,文明也能持續(xù)演進。
文明可持續(xù),人生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