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楚石2018年正月于楊再春工作室的“墨人說書法”微信群聊天記錄】
話題源自群內一位網友就書法家田蘊章評價啟功一說而表示鄙夷。
當時也有書友提出相反觀點,一時間群內辯得火熱。以至于楊再春老師也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就此話題,楚石也參與其中,發表了如下觀點:
關于評價,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重點在于評價基礎,是原發的理性分析結論?還是被外界引導的感性認知。做學問,謙虛謹慎是為得在心態上不障自己的眼,能看到人家的好。同時,質疑也是悟道的原動力。別人說好的,自己要細看看細想想,是否真的好。別人說壞的,自己更需謹慎,逆向分析一下是否真的如是壞,結論要自己出。當有了自己的深刻結論,與人爭論便有了厚實的基礎,就不會抬杠了。貴在三思,為啥說三思不一思呢?
??吹絺鹘y派與創新派的學術之爭,其中不乏很多大家,像我這口味雜不挑食的也被搞的云里霧里,不知何去何從,如今過了不惑之年,也想明白了,那些終究是別人的觀點。
楊老師的書法我也是自幼研習,很是喜歡。話說已在二十多年前,我在一位前輩面前炫字,老師給了一句困擾我多年的評價: “字寫的不錯,就是練楊再春的字太多了?!蹦欠N感受我如今還記得,我開始質疑,難道楊老師的字我學錯了嗎?我以后要怎么辦?以現在的理解,當時就是個孩子,但這種糾結讓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在找自己的答案,如今是否要慶幸,我沒有簡單的反感那位師長亂批三國,也沒有就此改變對楊老師的喜愛。
如今也越發理解齊白石老先生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亡”了。
那再接著說我自己的經歷,一個書家的藝術水準,和他的見識與學問是有直接關系的。楊老師的書法是自己取眾家之長,加之個人的審美情趣,與自己的藝術鑒賞體系,呈現著自己對書法美的理解。而做為學生,可能很多人只見到了楊老師的書法成果,便直接拿來主義的學寫。就算你可以寫的亂真,也達不到楊老師的見識和見諦,就談不上藝術水準。所以,學書法不只是寫字,是做學問,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技術層面是看功夫,工夫兒也就是時間,能看出一個人至少在這件事上拿過多少時間,能看出態度。但要是看思想,就是看藝術高度了,與技術是兩回事。比如我們看楊老師的作品,里面飽含了他一生的積累和總結,豐富的不得了。但看很多書友的作品,寫的能亂真,但我們也是只看到了他心中平面的楊再春。相差太遠,卻喜于像,再呼應我前面說的“似我者亡”。
(楚石回應書友“道法自然”之說)道法自然是先說的道,后說的自然,很多人就理解成不必較勁,隨心寫,寫真實的自己就好了,結果也會走彎路,入不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