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2015年9月,我有幸成為了高橋鄉團結村完小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有幸認識了丁洪勇校長。當面對沒有校舍,沒有校園圍墻,沒有食堂,還不通公路,只有一百個不到的學生的學校,這個精明能干的校長依然那樣的斗志昂揚,天天堅持準時準點到學校,學校沒有食堂,老師們思考著這樣那樣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實踐著各種新的教學方法。面對一個個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而輟學的孩子,他也不驕不躁,一天天,一次次的家訪,有的時候家長都不愿意再搭理他了,他也不放棄。有一天下午放學后,我和他一起去一個六年級名叫馬爽的孩子的家里,之前他已經去過多次了,只是孩子來幾天,又回去幾天,一直這樣反反復復,靜不下心來學習。還沒進門,看到孩子的媽媽在門口彎腰刮洋芋,丁校長問:馬爽今天沒去學校,你知道嗎?她頭也不抬的嗯了一聲,孩子去哪里干嘛了你知道嗎?放牛;他還這么小,要是不讀書,長大怎么辦?她不回答,手里的洋芋刮得更快了。沉默了好久,他又深沉的說:還是讓他去學校讀書吧,他讀出書來,或許你就不用這么辛苦了……還沒等他繼續說完,孩子的母親突然爆發了“我家孩子不會再去讀書了,你們以后也不要再來我家了”說完便開始抽泣,端著刮好的洋芋進門去了。后來才知道,孩子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了,母親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幾天前,孩子的哥哥獨自推著微耕機去耕地,不知是因為力量太小,沒能控制住機器,還是操作不熟練,這個剛滿16歲的年輕人,當人們發現時,早已離開了人世。這位母親一邊飽受著失去兒子痛,一邊努力的想要生活下去。丁校長知道后,心疼不已。他沒有再去勸說那位母親,我知道,他想要幫助這個這個困難的家庭。這天放學后,我們又一次去到孩子家,這天孩子已經放牛回來,準備再去割草,見到老師來了,他膽怯的微微笑了笑,丁校長從口袋里掏出了幾百塊錢,放在孩子手里,告訴他說有困難找校長。突然有一天,孩子到學校上學了,他更加的有了信心,也更加的努力工作,幾乎每天下午放學都在去家訪的路上。控輟保學,一個都不能少,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困難學生家喬遷新居,有了新的工業產業園,家長有了工作,生活越來越好,這是命令,是要求,更是責任與擔當。
一個又一個因貧之窮的孩子返回學校,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如今的上高橋,鄉村干凈整潔,老百姓安居樂業,孩子有學上,張桂梅老師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老師群體要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喜迎二十大,勇于承擔新時代教育。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請各位領導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