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首先源自驅力。所謂驅力,即是指個體由一系列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驅力能夠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到平衡狀態。簡言之:一個人要生存,就會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役使一個人去做出行為,來滿足需要,達到個人的最佳狀態。
物理學界有慣性一說,人類世界也極其相似。我們總想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說早睡早起身體康健,比如說堅持日記寫下所有心路歷程,比如說不停學習直至書讀萬卷,比如說堅持健身直至玲瓏有致,比如說每周一篇英文背育直到雅思通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堅持下來的,最終達標的概率就高;反之,則半途而廢。習慣強度,也就因人而異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決定著行為的結果。
人是群居動物,而非孤立于世界。大千世界,從不缺少誘惑。凌玲溫柔懂事的假象,誘使陳俊生果斷提出離婚。夏天過短的裙褲,會在某種程度上誘發犯罪。“那么大”的世界,是某位教師“去看看”的誘因。朋友圈拍得不錯的美食拼盤,會勾起人的饞蟲……誘因,是人們行為的第三個來源。
So,你的種種行為,是驅力、習慣強度和外界誘因所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