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桂陽將近四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那里的一道菜:豬大腸。每每想起那獨特的美味,我就忍不住想回去,想再去嘗一嘗那味道,追尋我生活過的痕跡。
豬大腸是桂陽的名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但我小時候是不吃的,覺得它臭,味道也怪怪的。直到朋友帶我去了趟陽山古村,我徹底愛上了這味道,以至于我每次下館子,都會問服務員一句“你們這有豬大腸嗎”?
后來,我嘗試過各式特色的豬大腸,但要說味道最佳,當屬陽山古村的那家小飯館。
陽山古村是桂陽縣的一個古村落,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坐落在正和鎮內,距離縣城有15公里,但我只在《桂陽美》這首歌里聽過它,卻未曾真正踏足過。
第一次去陽山古村是什么時候?大約是四年前的春天,那時我還在縣城的學校讀高三,與各科考試進行激烈的廝殺,無奈在三模中敗下陣來,整個人垂頭喪氣的,與三月里溫暖的春光好不相符。朋友見狀,便邀約我去野外郊游,她說,陽山古村那邊的油菜花開了,這周末天氣好,要不我們去走走?
于是乎,在那個周末的早晨,我們坐上了開往陽山古村的大巴。
從縣城去陽山古村有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坐在車內聊天,從未來的生活聊到娛樂八卦,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在快到陽山古村的時候,道路突然變的狹窄,車子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搖搖晃晃,但我們毫不在意,因為目光早已被周邊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只顧盯著那郁郁蔥蔥的群山,和那群山上大片的野花,它們紅的似火,白的像浮動的云,各色野花簇擁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花團,我們的眼睛哪里舍得挪開。
正當我們沉醉在五彩的野花簇叢時,司機突然轉動方向盤,我們又進入了另一片天地,呈現在眼前的是黃燦燦的花海,整齊的分布在道路兩旁,陽光鋪灑在油菜花上閃閃發光,我和朋友都坐不住了,央求著司機停車,想要趕快去擁抱這片花海。
司機說,別急,馬上就到陽山古村了。我望向前方,一座古樸的建筑群落映入眼簾,它們錯落有致,井然有序的排立在那里。屋前是圓形廣場,屋后是郁蔥群山,左邊有酒肆飯館,右邊有湖畔池塘,我不禁被這樣的景色驚呆了,原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不只是個傳說。
下了車,我們沒有去擁抱花海,而是聽從內心的召喚,往古村的方向走去。我們走的很慢,生怕驚擾了獨屬于這里的寧靜。
走近陽山古村,擺放在村口的石碑引起了我的興趣,上面記載了陽山古村的發展歷史,原來這里先前并不叫陽山古村,陽山古村也不是簡單的古村落,而是養育了無數才子舉人的文化部落。
據石碑記載,在五百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屬于廖姓人居住的普通村莊,忽然有一天一個叫做何天祿的舉人來到這里拜訪好友,不知是被古道上的美麗風景吸引,還是厭倦了城市的熱鬧喧囂,數日之后,何天祿便辭官帶領家眷來到這里定居,并辦起了書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氏在這里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或為文官或為武將,逐漸建造形成了這座至今仍讓人稱道,有著“天下客家第一村”美譽的名村部落。
我們屏息往里面走去,探入村莊深處。這里的房屋都保持著一貫的古樸風格,青磚灰瓦,壁檐彩繪,木雕石刻,處處顯露出它的精致與素雅。雙腳踏在青石板上,仿佛能聽到來自遙遠年代的呼喚,它在講述屬于自己的滄桑歷史與人情故事,卻不在乎來到這里的人是否傾聽、是否聽的懂?
據村里人介紹,陽山古村現有100多戶人家,但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小孩也留在縣城里讀書,住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幼童。我試圖從老人的臉上看出什么,但他們只是平靜的述說這些,不悲不喜,宛如這一座座看不出悲喜的房子。
我們悠然穿過一條條巷子,發現這里不光原住民少,連造訪的游客也不多,我差點要給它安上“被遺忘的村莊”的稱號,直到我走出巷口才發現,原來這里還是有游客的。
來到陽山古村的游客大概都是富有生活趣味的人,我看見有人拿著畫具描繪桃花,小孩在廣場上玩彈珠,婦女們蹲在地上采摘野菜,她們說,這是這個季節最好吃的菜肴。
待到中午時分,我們走進了村里唯一僅有的飯館:陽山土菜館,館內布置簡樸素雅,給人很舒適的感覺。飯館由一對夫妻經營,見我們進來了,也不做招呼,只是端來茶水,我們招手才問我們想吃點什么。
朋友盯著菜單看了很久說,來一個豬大腸,再一個野菜和三鮮湯。我本想制止,但想她極愛吃豬大腸,便作罷。
不多久,飯菜端上來了,豬大腸的味道氤氳在空氣中,不知道為什么,我并沒有覺得那味道難聞,它反倒讓人垂涎。朋友看見豬大腸就像看見了山珍海味,迫不及待的下筷,并跟我說,你快試試,可好吃了。
我內心經過幾番掙扎,最后在在饑餓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夾起一塊豬腸送入嘴里,一種酸、香、辣、臭的雜合味道瞬間在我的舌尖炸開,那是我第一次嘗出這道菜的美味。很快,一整盤豬大腸被我倆一掃而光,站在柜臺上的老板娘見如此溫柔的笑了。
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豬大腸,只可惜我后來再也沒有去過陽山古村,小飯館的豬大腸就成了我記憶中的味道。
朋友們,如果你有幸來到陽山古村,一定要去品嘗下獨屬于那里的人間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