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短暫,我比煙花燦爛;妄加言辭,人比黑夜驚悚。
——《搜索》
2012年陳凱歌執導的電影《搜索》因切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現象紅極一時。該片講述的是職場白領葉藍秋在診斷出淋巴癌的當天因情緒低落于公交車上拒絕給老人讓座,不經意間觸動了敏感的社會神經,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遭到“人肉搜索”的故事,快節奏的敘述最終在葉藍秋的自殺中戛然而止。雖然影片的時間跨度僅是短短的7天,但這7天卻啟示了影片中的每個人和影片外的每位觀眾對網絡化時代重新定義思考。在這里,我有意對女主角葉藍秋之死做出些許淺薄的分析,以略抒情懷,稍表拙見。
首先,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真正的“兇手”到底是誰?他是如何逼死葉藍秋的?是致命的淋巴癌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影片中,“殺死”葉藍秋的“兇手”是一心想做大新聞的記者陳若兮,是不諳世事的實習生楊佳琪,是把成功放在人生首要地位的大老板沈流舒,是疑神疑鬼的富太莫小渝,是嫉妒成性的同事唐小華,是小家政公司的老板娘,是街頭采訪的“吃瓜群眾”,是熱血沸騰的“鍵盤俠”——沒錯,就是一個個發光的電腦屏幕背后的你我他。然而細細想來,陳若兮只是個有事業心的女強人,楊佳琪、唐小華也不過是初入社會懷揣夢想的小姑娘,沈流舒只是有對成功過于執著的追求,莫小渝只想守住自己的家庭,“吃瓜群眾”和“鍵盤俠”充其量不過是想伸張一下“社會正義”……這些“兇手”有罪嗎?——并沒有——起碼出發點都沒有錯??伤麄儏s紛紛在不知不覺中將實現利益、宣泄自我的刀刃指向了無辜可憐的葉藍秋。10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曾以筆為劍討伐過此等“看客”,而當時光齒輪轉動了100年后,這些人死了嗎?——并沒有——中國人特有的劣根性仍盤虬根植于國民心底。影片中乘公交車的眾人、網絡上的“鍵盤俠”同魯迅《祝?!分泻舆呄匆碌呐藗儭ⅰ犊滓壹骸分械拈L工、《阿Q正傳》中的刑場圍觀者何其相似——一樣的平凡普通、軟弱無能,一樣的自私自利、無動于衷!而當這些人心頭積聚的壓抑無處釋放時,最柔弱最無力反抗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葉藍秋式的人物就成了眾矢之的,
其次,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是否還有人還有良知,有機會將葉藍秋從絕望懸崖中拉回來?——也許是不忍心讓觀眾直面鮮血淋漓的社會現實,抑或是為了更加反襯現實的黑暗,“楊守誠”這一角色成了電影的亮點——他是唯一一個不人云亦云,在輿論壓力下愿意對葉藍秋笑的人。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唯一的“救世主”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弱者”。哪怕他曾嘗試幫助葉藍秋走出困境,可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無業游民,作為葉藍秋口中“軟弱的男人”,他沒有資本和整個變形的社會、妖魔化的人群發生哪怕一絲一毫的碰撞。畢竟,在龐大的社會人群基數面前,螻蟻的行為無異于“荊軻刺秦王”的不自量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葉藍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淵。就像《祝?!防锬莻€稍有良知的“我”,因無力扭轉既定的局勢,也只能在祥林嫂死后感到一丁點的愧疚和惋惜。
最后,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葉藍秋是否自救?她是否存在得到救贖的可能性?其實,導演對葉藍秋“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在大城市里無依無靠,生活在公司和家的兩點一線中”的人物設定在影片的一開始就為其埋下了悲劇性伏筆。而在眾叛親離的逆境中,“楊守誠”的出現如同殘酷的黑夜剎那間照進一絲光亮,葉藍秋也幾乎是下意識地抓住了這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只可惜,稻草畢竟不是大樹。哪怕葉藍秋并不是一個相信宿命的人,盡管她向老板借錢治病反被其妻子誤會,她也沒有放棄本能的求生意識。可當在那個陰暗仄逼的小家政介紹所,當所有的保姆月嫂們對她指指點點、惡語相加而楊守誠卻退縮時,她終于看清了社會的真面目——如果無人的黑夜沒有盡頭,那再美的玫瑰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更何況,葉藍秋是個太過于自尊甚至有些偏執的人,與其毫無尊嚴地在與病魔的斗爭中茍延殘喘,她更傾向于將懵懂的情感鑄成短短的7天,讓一切在最美好的時候凝成永恒。
第7天的玫瑰旅店似乎有著某種象征意義——于葉藍秋而言,那是連接現實與夢境的中轉站。葉藍秋本人,也像是本就生長于其中的一株玫瑰——然而,就如同法國作家圣·??颂K佩里《小王子》中的那株玫瑰就算長滿了刺也會被小羊吃掉,葉藍秋也逃不過既定的命運。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葉藍秋背對鏡頭,坐在“玫瑰旅店”的門檻上,身后是漫長無盡的幽暗,眼前是初升太陽的光明,成群的白鷺自由自在地拍著翅膀飛向高遠的天??梢哉f,整部影片中,只有葉藍秋一人內心澄澈清明,她生命最后的7天也活得足夠淋漓盡致,這瞬間的光芒是碌碌無為、內心扭曲的人們終其一生也不可覬覦的。所以,既然葉藍秋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那么死亡于她而言就是最好的結局——玫瑰本就屬于天堂,就連“心狠手辣“的導演也不忍心再讓黑夜侵吞玫瑰的美。
在這個“真相”遍地的網絡時代,我們在熱衷“真相”的同時卻逐漸偏離“真實”的軌跡,反而對片面化、碎片化的言論情有獨鐘。正如陳若兮在影片中所說的那樣:“作為記者,我們的工作是要記錄生活中的真實,努力還原事實真相,可生活中的真實往往是最不好理解的?!碑斎~藍秋拒絕讓座時,周圍的人只看到了她的“傲慢”,而沒有看到她此時所處的人生窘境。就像今天某些網頁小編隨便拍段“全程實拍”的小視頻,絞盡腦汁添加個危言聳聽的標題,“鍵盤俠們”再發表些義憤填膺的評論,鼠標的點擊和鍵盤的敲擊就創造了分分鐘要上熱點的歡快節奏。可是,我們是否能靜心想想——140字的微博,一分鐘的秒拍視屏,幾張模糊不清的圖片,一群人的飯后閑談真的是我們心中所追求的“真相”嗎?我們長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兩只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事件各個維度的全貌嗎?當我們不能對這些問題作出肯定的答復前,我們也就沒有資格聲稱自己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站在媒體和輿論堆砌的“道德高地”上,打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旗號,以“言論自由權”為靠山,用所謂的“批判性眼光”將指責的手指伸向毫無反抗之力的“葉藍秋們”。
黑夜總在人們高傲睥睨的時候侵蝕人心,我們空洞的雙眼在黑夜中永遠折射不出人性的光輝,這世間也就沒有了“人”的概念。至于黑夜中嬌嫩的玫瑰,更不會有人懂得呵護憐惜。如果你還有一絲游移的善念,就請別讓無人的黑夜成為玫瑰的葬歌。
“……如此浩瀚的星空/容不下一顆小小的星辰/如果不能/讓這一切觸及心靈/別問這喪鐘為誰而鳴……”——電影《搜索》主題曲《如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