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公元前257年),封武安君,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官至上將軍。白起是一個極度自信又極度自負的軍事天才,百戰百勝,秦國人稱其為戰神,真正的英雄豪杰。追求完美的人生,拒絕向錯誤妥協,堅持正確的自己不茍且偷生,這就是一代英豪傳奇的一生。
長平之戰后,白起主張乘勝出擊,繼續攻打趙國要塞邯鄲,一鼓作氣滅了趙國。然秦昭王聽信了時任丞相范雎讒言,讓白起撤軍休整,以至貽誤了攻打邯鄲的戰機。后秦昭王覺醒,命白起再攻打邯鄲,白起深知已錯失良機,難于取勝,遂拒不出戰。最終白起的預言變成了殘酷的現實,但由此也引來了殺身之禍。白起之死,名垂青史,讓世人為之惋惜。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然英雄多死于極度自信自負,不能審時度勢,不能正視自己,不能知難而退。前車之鑒,鑒的只是經驗教訓,而不是重復。白起之死,留給胸懷大志,激情澎湃的年輕人哪些忠告呢?
一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算盡了所有的敵人,也不能忘算了自己人。白起終究只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為將他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官卻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今在這個利欲熏心,罪孽深重的“無恥”世界,職場如戰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得罪小人,進而得罪領導,從此人生灰暗,發展受限。不怕狼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很多時候深謀遠慮地去做一件事,把所有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想的非常完美,若是忘了去考慮完成這件事的人有沒有能力,可能會有什么難處等等,那么最終也只是一廂情愿,難成其事。知己不知彼或是知彼不知己,終將舉步維艱,一事無成。
二是審時度勢,方能知難而退。功高震主,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得意忘形,要審時度勢以求自保。長平之戰后,即使白起厭倦了血腥殺戮的戎馬生涯,真的想全身而退,安度晚年,此刻為了自保他至少應該審時度勢,盡量少說話,不要咄咄逼人,保持低調。此時的他就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由于不合時宜地充當了歷史預言者而處境危險,因為他的英明證明了秦昭王的愚蠢,而作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秦昭王是不會承認自己愚蠢的。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功高震主,又怎能做到全身而退?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功勞,都不能忘了根本,都不能忘了組織的培養,要知道如果沒有組織的培養,領導的賞識,也就不可能有自己施展才華的平臺,也就不可能成就自己的豐功偉績。擺正自己的位置,謙虛謹慎,不凌駕于組織之上,也許才能做到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三是放下執念,方能舍其次而得始終。白起之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過于執著的性格,為了堅持做正確的自己,不甘于妥協,在君王面前寧死不屈,讓君王無地自容。在當時的情況下,白起把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他能夠放下執念,站出來認個錯表個態,給秦昭王一個臺階下,也許他就罪不至死。要知道,領導也是人,也會犯錯,很多領導都是知錯改錯但是絕不會認錯,作為下屬不能緊盯著領導的錯誤不放,一個勁的用自己的英明去證明領導的愚蠢顯然是不明智的,聰明的下屬都應該努力的去彌補領導的過失而不顯露出來。有時候,領導一時的糊涂也不見得就是真糊涂,也許他是借此機會考驗下屬的忠誠度。干工作需要韌勁,需要“一根筋”的精神,但同時也需要學會變通,不能執念太深,一條道走到黑,要知難而退。迎刃而上,痛的不是刀刃,而是自己的血肉之軀,雖殺敵一千也自損八百,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
迎刃而上,不一定是真勇敢;知難而退,不一定是真膽小;進一步也許是風和日麗,但同時也埋下了烏云,暴雨將至;退一步也許是晴天霹靂,但同時也驅散了魔障,海闊天空。機關算盡也不能忘了從自己做起;勞苦功高也要低調以求生存;堅持夢想不忘初心也不能過于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