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起一瓶包裝飲料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過包裝上的配料表和成分百分比?你選擇和購買飲料會不會參考這些數據?
如果有這個意識,那你的“數商”已經挺高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已經從近十年前的概念變成了如今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所在了。而將“大數據”概念帶入中國的涂子沛先生,在這本新作中強調更多的依然是數據意識,也就是書名《數商》。
什么是”數商“?書中有個類比——和智商、情商一樣,數商是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尤其重要的能力指數。其實,這里的”商“所指的就是一種衡量高低的標準。在有智商之前,我們只能說一個人聰不聰明,或者人和人相比哪一個更聰明;
那數商包括了一些什么呢?
書中用大量的例子和故事來做了詮釋:從高明的賭徒到數據記錄的誕生,結合了復式記賬的發明、宇宙探索的歷史、科學發展史等等方面,可謂天馬行空,但都用數據進行了貫通。順著對數據的認知變遷,我們就可以看見在歷史長河之中那些高”數商“者與眾不同的狀態。
比如一般賭徒去賭博,完全就是看運氣,而高數商的玩家就會進行精密的計算,諸如美式輪盤的每個轉盤分為38格,輪盤上的數字會以紅、黑兩色間隔,但數字并非按順序排列。每當輪盤旋轉一次,象牙小球在每個數字上停下的可能性在理論上都是1/38,這就很容易算出,每個數字出現的概率是均等的:1/38 ≈ 2.631 6%,而一旦某些格子里出現的幾率更高,就說明可能有套利的空間,選擇這些格子就有更大的概率獲得收益。在書中,就有這樣一位名叫賈格爾的玩家,在進行了精細記錄之后在賭場大賺了一筆,而且還逼得賭場養成了每天營業結束之后都要更換和檢查輪盤的規范。
諸如此類的故事書中還有很多,事實上,我們就有一個成語就在解釋“數商”,叫做”運籌帷幄“。這其中的運籌就是進行計算、分析和統計。這其中需要引申一下現代科學的基本原則,諸如客觀、辯證發展和理論聯系實際。就數據層面而言,要勤于記錄,而且是以客觀的形式來記錄,有統一的標準,而且還得持續不斷才行。這里當然可以提一下那位時間管理專家柳比歇夫,每天每時都在記錄,從中我們就能看到他的成長和變化,也能發現他的一生有多么精彩。但如果只是崇拜這些會做記錄的人物,那就像看故事一樣過了就忘了。故事和榜樣是啟迪,如果說要培養自己的”數商“,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自己先從習慣記錄開始。
有了記錄,便是開始,但只是記錄還不夠,就像只有數據是沒用的。這時候,就需要在已有數據基礎上不斷分析、優化和調整,尋找中其中的規律和價值,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建模”,流行點的說法叫“建立算法”,但其實并沒那么玄妙,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標準方法。就拿記賬來說,之前的記賬都是流水賬,只是自身價值的體現,而復式記賬法的誕生,使得一筆賬從單一的記錄變成了一種關系的證明,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樣對應科目的記錄和分類就使得資本的投入產出能夠被清晰的看到,于是才有了公司這樣的商業協作體系,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可以說,正是因為愈來愈多的抽象化、數據化,以及各種各樣的概念定義,才創造了我們如今生活的這個世界,而且越來越多的東西都已經或正在被量化和數據化——大到資產、財富,小到熱量、營養;寬泛到人口密度行為規律,具體到出行步數耗費時間……各種各樣的數據采集設備已然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我們也隨時隨地都在主動或者被動的貢獻著自己的數據,這時候,難道我們還可以用“差不多先生”的態度去迷迷糊糊的生活嗎?
很多概念和變革其實和我們息息相關,在說什么“得數據者得天下”的時候,在關注什么數據驅動模式運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培養一下自己的“數商”,學一學如何記錄和量化,如何進行基本的統計和分析呢?其實可以具體到對每一筆收入支出進行分類記賬開始,能做到這個,再加上隨時記事和定期分析的習慣,數商一定不會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