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學到的也是人性。
算是留學的第六個年頭,早已習慣這邊與那邊時間的差距。可是我卻怎么也習慣不了“America is a paradise” 這個說法。隨著大選的一次次候選人之間的角逐,種族問題永遠是打不開的結,跨不過的坎。在所謂“自由”的美利堅,人們把種族的易燃物都埋在心底,成為不可言喻的潛規(guī)則。但歸根究底,這都不是“人”性嗎?在地球,你可能找不到天堂。
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學校里,沒有人會說你和誰“玩”這么幼稚的說法。你所看到的只有中國人和中國人在一起,印度人和印度人在一起,ABC和ABC在一起,“白人”和“白人”在一起,“黑人”和“黑人”在一起......這就像不成文的規(guī)定,卻左右著你的“站隊”順序。也許“人”就是那么不同。
美國大學也有潛規(guī)則。要想找到好工作,社交必不可少。這里的“關系”更加明目張膽,更加理所當然。你要與校友搭上關系,你要與教授好好相處,你要多與有工作的人聯(lián)系熱絡,這些都是找到好工作的必備條件。你要拿到獎學金,就要時常沒話找話與教授聊天。這些才是"成功之道"。
校園里一張張充滿優(yōu)越感的“白色”面孔,讓你不禁想著,當他們問你“How are you?”的時候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好嗎?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人其實只存在著文化的差異,人性是沒有差異的。” 讓我開始有了對"人"的懷疑。而室友一句漫不經(jīng)心的話無意讓這句話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室友約見教授,討論就業(yè)方向。她問,自己想從事廣告創(chuàng)意方面的工作,但是不知道自己是國際學生在這方面有沒有發(fā)展前途,在美國能否找到實習。教授回答她,你知道嗎?人到了一定程度是沒有差異的。人性都是一樣的。
人性與“人”的差異性真的讓人費解,也許這是一個哲學家該思考的問題吧。走到哪里,都有壞人,都有好人。哪里都沒有百分百的好人,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壞人。也許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從純白走向了灰色地帶,我們適應著規(guī)則,玩轉著游戲,卻希望世界不要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