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片段5選自《非暴力溝通》
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次研討班中,一位女士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后,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有一幅卡通畫描述的是一個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掙扎時,他沖著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畫中,這只狗躺在精神病醫生的診斷臺上。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于“幫助”的 含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此外,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使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
I
當我們請求對方做什么的時候,應該清楚的告訴對方。有個女士請求丈夫能少花一些精力在工作上,一段時間后,丈夫告訴她自己報名了高爾夫比賽。但實際上,女士的真正需求是丈夫能在晚上抽出時間多陪陪她和孩子。所以,我們把自己的訴求表達的其實越具體越好。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可能對方就很難理解。有個漫畫講的是某人掉到海里,沖自己的狗喊著“快去求助”的指令后,反而是狗自己躺在了精神病醫生的手術臺上。這個故事說明“幫助”的含義顯然沒有表面的那么簡單。
當然,使用過分抽象的語言也會讓我無法清晰的了解自己。
A1
上次拆書幫跟讀書會合作組織的一次線下,因為禮品較多,關于發放方式提前我沒有跟主持人溝通到位,在即將發放時,才匆忙和他碰頭溝通,并簡單說明了不能用哪些方式,導致他沒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有一項禮品的發放跟我預想的不符。問題有兩點,第一沒有提前將問題考慮好,導致現場慌亂時間緊湊;第二,當時關于發放細節沒有想的特別周全,只是說了不能如何如何,導致實際操作時就與預想有出入。
A2
今后對待問題,考慮周全,能夠全面考慮問題,向別人發出訴求時要用主動的口吻,而不是“你不要”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