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學車,練習科目二。在大太陽底下暴曬了幾天之后,臉和胳膊都開始慢慢轉變成了咖啡色。
在訓練場上,我遇到了很多95后的孩子們;有兩個女孩甚至是剛剛高考結束就報名的。她們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期待;其中一個想要學醫,打算將來能夠自己開一家門診;另一個希望成為一名設計師。
這兩個人的目標具有出奇的一致性,就是不再考慮體制內的穩定工作,而是愿意通過為具體的個人或者企業服務,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種想法和2000年左右,我高中畢業那會兒大相徑庭。那時我們身邊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上班,領工資;最好這個班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是可以上一輩子不帶變的。
但是現在,新一代的人成長起來;他們擁有了不隸屬于任何組織的、真正符合自己想法的目標,并開始為之而努力。
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在這個現象后面是國家社會經濟的變化。
從現在往后倒數三十年,在這段時間很多專業人士,特別是80后這一代的有所專長的技術性人才往往會抱怨命運不公,懷才不遇;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一直是處在中國第一階段的工業化時代;這個產業的主要特征是資金密集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很多行業對技術要求并不高。
人們想擁有自己不錯的社會身份,獲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打破頭往這些大企業大單位里去。在這些地方,一項單一的技能可以用許多年,甚至不需要什么新的知識注入;所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但凡有些抱負,或者不甘于現狀的,就會因為遭遇天花板現象而產生上述的諸多抱怨。
但是,從去年開始,這一情況得到了很徹底的扭轉。中小微企業興起,人才密集型產業出現,這也是中國第三產業(現代化服務業)崛起初期的表現;適合人才崛起的土壤就有了。慢慢的,這些變化人們感受出來;行動上也就開始傾向于發展自我技能。
所以,選一個自己真心喜歡的專業,在深度上下下功夫是目前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就能基于此而建立自己的品牌,組建企業。
但如果認為選一個好專業,或者工作之后著力再去學習一項新技能就ok,那你就錯了。一件事情的成功,除了行業知識的縱深學習之外,還需要大量廣度上的內容作支撐。
講三個案例。
一個是育兒專家。這其實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孩子的成長問題、營養問題、階段性的心理問題、健康問題等等,這都需要跨專業的學科支撐。因此,如果你確定了這條主線,一定要把跟其相關的所有學科都去學一學,這會大大增強你核心競爭力。
第二個是法律人士。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些人就業就是律師事務所或者法院等事業單位。這是傳統的看法。
很多時候,換個角度,結合當前的形勢來定位的話,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現在創業公司非常多,等到95后大學生畢業之后,還會越來越多。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了解公司運營和管理的法律界人士,成立一些企業服務公司,為這些企業提供咨詢或者打包的解決方案,那這個競爭力就比一般的企業服務公司強得多了。
第三個就是醫生。從病人的需求來看,中醫和西醫都會用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家庭醫生全覆蓋。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你所涉及的學科越廣,能夠解決病人的多元化需求越多,市場經濟趨勢下的核心競爭壁壘就越穩固。
你也許會說,就算我想做,現在干什么的都一堆人,哪有自己插手的地方?其實這還真不用擔心。
我們國內的市場跟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市場基數特別大。因此,專業市場細分的會非常廣,同一個專業,可以面向若干個方向,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專業性的同質化競爭問題。
還是以育兒專家為例,你甚至可以專攻過敏癥兒童的喂養和治療。現在過敏的孩子特別多,家人照顧得也都細致,對這方面就會有很大的需求。
比如我家寶貝從小過敏體質,并因為之前相關知識不足導致她各種癥狀頻發;甚至后來出現了幼兒哮喘,前幾天還爆發了一次。如果有這樣一位私人顧問,我是很樂意花這筆錢的。
那你說,還不對。我就是一個普通工人、或者辦公室文員,甚至是一位賦閑在家的全職媽媽,我沒有這些專業支撐,這些東西對我沒什么用。
講到這里,我們需要對此進行一下分類。
一類是有專業背景支撐的人。比如醫生、律師、運營專家、企業高管等等,這類人士更多的是從自身領域的深化或者向外拓展來實現價值的傳輸,他們自身有專業背景,廣度上多涉獵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類就是上面提到的沒有專業支撐的人。很多人存在這種困惑,其實是忘記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互聯網時代,慕課革命、價值信息的大爆發,到處是為我們提供知識的媒體,這為我們普通人完成專業或技術上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在歐洲興起的分享經濟,其從業的主力軍群體之一就是全職媽媽。為什么?因為她們擁有其他類人群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時間。有了時間,你還怕學不到東西嗎?這一點如果搞不懂,看下之前的文章《個體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時間的價值》。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想走捷徑完成這一過程,往往會碰釘子。想吃“21天快餐”的人太多,中國不缺的就是想一夜暴富的人。這條路上的人太多,先不講能不能學到東西,就是單從這條路上走的人,因為同業競爭太厲害,也會讓你力不從心。
撿一條“難走”的路去嘗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你認為不容易別人同樣覺得,中國聰明人爆棚,誰會跟你來搶這條路呢?所以,反而好走了。
其實,工匠精神就是這么一步一個腳印趟出來的。
說到這里,咱回過頭來聊聊寫作作為一項最重要的輸出技能,它的兩個重要價值。
一是對專業性內容的呈現。作為承載工具,首先要具備高傳播性,我們的內容要傳播到讀者那里,在今天來說,文字無疑是最便捷的。影像、音頻的背后同樣需要腳本。
二是可讀性的深化。專業性作者往往會陷入技術誤區,忽略了讀者作為非專業人士的客觀現實。我們需要把專業性的東西通過文章結構的調整和其他各細節的潤色,讓讀者或客戶非常舒服輕松地接受。
但是,文章寫得好和專業搞得好,對讀者來講,孰輕孰重?
如果非要給兩者進行評分的話,竊以為前者可占70%。
如果出去旅行,要入住一家酒店;對環境的整體印象將決定你是留下來還是換一家。至于里面的服務到底怎么樣,那是入住之后的體驗。
先使人喜歡起你的文章,再讓其有收獲;好文章的價值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