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孩子絆倒了,母親教孩子罵“凳子是個壞壞”;
吃飯時,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媽媽怪自己沒放好;
西方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針對中國存在的這些現象曾說:“我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要教育他們的孩子推卸責任。
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出息的!”
破壞責任心的殺手
破壞性的批評
很多人至今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對孩子嚴格要求,嚴厲批評,甚至辱罵等,能夠更激勵孩子成長…事實上呢?這忽視了孩子承受能力。
承受能力強的孩子,也很少感激父母當初的嚴格要求。有的是習慣后的滿不在乎,甚至故意對抗父母;
如果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卻可能會崩潰,自暴自棄。兩者都只會讓孩子失去責任心,因為他們對自己都不想負責了。
所以說,破壞性的批評是破壞責任心的第一大殺手。
越俎代庖,包辦一切
這種做法在中國家長中間十分常見。家長自身成長經歷,外部環境影響,促成了這種情況發生。
家長小時候過的很苦,或者為了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幫助孩子做了一切他該做的事,只讓他按照家長安排的道路走下去。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規避風險,少走彎路的做法。事實上,這同樣剝奪了孩子承擔自己責任的權利。
生活中,成功失敗,機會挫折都是并存的,孩子都需要去經歷,才能提升他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個在家長安排下成長的孩子,離開了父母,他將如何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家長認為以后孩子會感激自己,實則不然。這條路不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做的任何事,都是安排好的,失去了奮斗的意義和樂趣。
他的生活索然無味,怎么會感激父母呢?
對孩子的不信任
中國應試教育下,催生了很多“高考唯一論”的家長,他們對孩子要求只是學習,學習,學習…
包辦一切,孩子只要學習。
但是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也放不下心,怕他三心二意,每時每刻都要監督孩子做事。
孩子永遠在父母監督下成長,本身感受不到父母的信任,沒有空間和自由,被動的做事,當然沒有責任心。
家長的負面榜樣
一個詞“雙標”,常見的意思就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
家長看到孩子玩游戲就如臨大敵。但是他們自己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玩的開心。
孩子看一會電視,就立刻要讓他注意時間,但是自己在孩子面前刷起朋友圈,就對孩子不管不顧。
長此以往,孩子也很絕望。因為家長并不尊重孩子,欺負孩子“讀書少”。
如果家長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孩子也不會遵守約定。這樣的榜樣,也是孩子責任心培養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