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來就以身為山東人而感到“自豪”。在齊魯大地這塊土地上,曾經產生過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古往今來由此 “地靈”產生的“人杰”層出不窮。
? ? ? 禮儀之邦多圣賢!當歸結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談及食與禮的關系問題,就不得不提歷史上被稱作“農圣”賈思勰,他是山東益都(壽光)人,一生致力于農業生產研究。孔孟之鄉圣人中,他占有了“一席之地”。
? ? ? 賈思勰生活在北魏時期那個歷史年代,經歷了一百多年戰爭,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方政權,王朝建立后,統治者急需恢復社會經濟,由于當時的農業發展占比了大部“國力”,因而倍受重視。
? ? ? “智如禹湯,不如常耕”,受“農本”思想的影響,做過青州高陽縣郡的賈思勰產生編撰農書的想法。在他為官期間,曾遍走黃河中下游山東、河南、河北各地,充分了解掌握農業各生產要素狀況,并進行了大量的農學實踐,加之他研學過前世先人在學科領域的經驗,便將理論+實踐集成《齊民要術》一部農業科學專著。
? ? ? 賈思勰的貢獻在于:建立了中國古代農業最為完整的科學體系,為解決民生溫飽問題提供了先見;對于世界的影響而言,他的《齊民要術》書著中“物種理論”可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提并論,被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更有“力能勝貧、謹能防禍”的著述學說,為當今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所借鑒。
? ? 走進山東壽光的農圣文化園,一座賈思勰雕像赫然矗立在眼前。 “民以食為天”,他所創立的功績普惠了天下;一面的文化墻就是一面歷史的回音壁。古往今來,農業生產從由人扶犁把鋤、到黃牛耕地、再到田間出現的手扶拖拉機,因為他的存在,將歷史的車輪推向了前進。
? ? ? 看到這些,不禁令人浮想聯翩,農圣的家鄉--壽光何以會成為全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首都“菜籃子”工程保障基地,每年所舉辦的蔬菜博覽會響譽海內外,我想該是這里有最深厚的農耕文化的土壤,農圣賈思勰早在1500年前就在家鄉土地上播撒下了“金色種子”,使得眾多的物種在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 ?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書名起得也頗為講究。齊民,為百姓,要術,重技術,編書根本目的在于“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書中綱目條析也力求嚴謹,比如對于糧食種子歸類,他將其分為粟12個、黍97個、粱4個、麥8個、稻36個。
? ? ? 古代農圣也許不曾想到,今天的農業生產呈現出“顛覆性”的發展變化,莊稼可以雜交、無土可以栽培,當代科學家以他為先師,卻不拘泥于先前的陳規,在農業科學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取得新的卓越。
? ? ?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成為中國百姓心目中的“神圣”,他畢生致力于水稻研究,直至撲倒在地。因為他的存在,中國用占地球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地球1/4的人口,同時也填補了古代農圣唯旱田、不善水田科學研究的空白。
? ?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當風吹麥浪、稻花飄香之時,天與人之間在相互的饋贈,這其中“農圣”們更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欲將把更好的種子撒播到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