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與自愛的基礎
相信自己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會有人只是因為你是你而愛你,而并非因為你做得好而愛你,這是避免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基礎。這點其實也是孩子可以看到的最好的父母之間愛的流動。在此基礎上,孩子才會放心的愛與被愛,信賴關系,相信世界和未來。所以父母需要表達的愛,應是無條件的,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小孩,并不是因為你漂亮、勇敢、聰明、成績好才愛你,因為有愛才會有美好的品質,并非因為品質才會被愛。
于此,父母需要學習看見,看見孩子的差異點、閃光點和動情點,看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不是自己的試驗品,不是自己的養老工具、炫耀工具,看見真正的在飛速成長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在和這個世界進行互動,敏感警覺并不意味著膽小,內向也并非是負面的性格,調皮是活潑的天性,談條件也是在學習在關系中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刻提醒自己不是為了控制,不是在塑造守規矩的機器,看到每一個讓你感動的時刻,不要使用“但是”這個句式,好就是好,完美是不存在的,不然父母自己完美一個試試?
二、記錄的意義
每天記錄孩子的閃光點和變化,是在訓練自己去看見,寫的過程會比當時的感受更多一層體會,如果有沖突的情緒又可以通過記錄而冷靜的緩和,反思自己當時的做法是否會有欠妥。對孩子成長的變化會有個直觀的對比,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原來那個懵懂的小人兒,竟然那么善良或勇敢,能夠戰勝自己的恐懼,慢慢的學習自律和沉浸于學習的樂趣,可以肆無忌憚的撒嬌,可以大聲的哭來表達不滿。從這些記錄中,去調整自己的相處方式,在親子的互動之中,會不斷的有新的體悟出現。記憶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衰減的,記錄可以幫助自己去回憶被感動的心情,去收集孩子成長的閃光點滴,作為孩子成長的禮物。
今天寫的更像散文,沒有什么理論基礎,只說自己的體會,小家伙4歲多,從來沒打過她,陪練琴陪到心塞也沒有想過動手。事實證明,只不過兩三周的時間,她已經開始享受學會新曲子的樂趣了,漸入佳境。不焦慮,誰都是從不會到會,輕松學會的東西不難引導,難的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能掌握的內容,希望你能夠體會到“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與工作”。慢慢來,孩子,成為你自己的樣子,我會保護你,讓你能夠大步的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