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賀傳慶,山東省聊城市第一中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十佳班主任,語文名師,聊城本地家長教育倡導者。
本文已由作者授權“學生家長團隊”在簡書平臺發布。
孩子能主動學習、自己研究是每一位家長都夢想的事情,我非常理解。
主動做某事,基點也就是起點必須一種愉悅的感受,一種成功的感受,一種對自我掌控能力的自豪,有了這種感受,人們就愿意主動去做。舉個例子,領導就愿意發言,酒量大的人就愿意勸別人喝酒,美麗的女子就愿意逛街,道理就在這里。
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為什么感到學習是愉悅的?因為他學習了之后,還按照一定的節奏去實踐,在實踐中他體驗到了所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和用途,他體驗到了成功。比如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學到了觀察人、考驗人三項技巧,他在實踐中應用了,就是按照這個技巧招考到了真正的人才,那種心理的滿足感是無以言表的,他還會繼續向典籍中去學習。孔子為什么孜孜不倦地著作《春秋》,因為《春秋》這部書能讓“亂臣賊子懼”,所以他就全身心地寫了下去。
我們孩子的學習也是這樣,孩子是否體驗到所學知識的用途,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學習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那么我們買衣服逛商場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把計算商品價格的事讓孩子去做?孩子學習了地理,我們是否經常關閉導航,讓孩子去根據地圖判斷前行的路線?孩子學習了生物,我們就引導孩子去植物園動物園觀察。我知道,這些看似和成績沒關系,但是生活中的這些應用卻會直接讓孩子體驗到學習功課的意義和樂趣,這樣孩子就不會認為課本是枯燥無味,就不會厭學;同時,課本上的文字化為了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場景,這樣,單調的文字一下子變得立體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自己發現功課的樂趣,學習的主動性就增強了。現在中小學的每一個課程都很實用,如果認為初高中的數學沒用,那么我們就是極大地誤導孩子。比如對數函數,有什么用?比如杠桿原理,有什么用?我們看不見其大用,但是在氣候研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地球氣溫的變化之間就是對數關系,不學對數,就不能理解二氧化碳的百分之零點幾的變化卻能引起颶風、龍卷風,引起大面積干旱和大面積洪澇災害,引起農作物絕收,引起經濟下滑,政治動蕩,國家顛覆,引起千千萬萬人家的流離失所。
比如杠桿原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價飆升,就是一部分投資客充分利用了金融杠桿撬動的房市,賺了個盆滿砵盈。
所以,我們家長不要自己認為學習9門功課就是為了考試,這9門所學到的知識我們可能一生都難以直接用到,但是通過初中高中的反復訓練,所能形成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分析問題的模式,確實一生都在用,比如歸類思想,分類討論思想,辨析能力,精確的表達能力等等。
我觀察過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他們大都眼神清澈,言語思辨,身上一股浩然之氣,一副不服輸的范兒。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真得到了學習的真諦。
“可能是孩子不上心吧,現在高二還好不了,補英語錢不少花,可成績沒見上升。”類似的話語經常從家長嘴里講出來,為什么是這樣?因為孩子還沒有找到學習的內在規律!孩子沒有找到內在規律,無論上多少輔導班都是沒用的;而如果孩子從內心就感覺學的東西沒用,那么他就懶得尋找學習的規律。所有的學習規律都必須是在主動狀態下才能發現的。如果我們家長就認為中學課程僅僅是考大學的敲門磚,對孩子成長沒什么用,那么孩子對課本會尊重嗎?會重視嗎?會認真復習預習聽講嗎?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用最大的努力找出每一門課程對人成長的意義,并把這個意義傳遞給孩子,這樣才能在內心里把孩子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
比如,我們是中國人,學習英語什么用呢?看起來我們一輩子也不會出國,一生也不會嫁給外國人,外語有什么用呢?但是,如果我們拋開考試,看英文電影看英文文章,就會發現英語的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真的能給我們好多新體驗新啟發。比如“I”這個單詞在什么句子里都大寫,實際上就體現了英文國家對自我的張揚。
英語過度到數學語言就很方便。比如勾股定理:a2+b2=c2,漢語說是精煉卻要費事的多: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再比如,英語時態表達非常清晰,過去有過去式,將來有將來式,所以,在表達嚴謹性上,英語有獨到的地方。
當然漢語也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所以,我們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要學好。
我們逛超市當然用不著學習數學函數和英語,但是學得程度怎么樣卻能決定我們在哪里逛什么樣的超市。
歸根一句話,現在中小學所有課程都是對現在世界運行法則的基本解釋,孩子掌握透了,就能縱橫四海無障礙!
家庭的第一要務是讓孩子體驗到這一點,這是孩子主動學習的最深層動力。當這個動力具備了,那么孩子的成績自然沒的說,他主動學習的勁頭也會非常足。
從操作角度講,我們一開始給孩子目標定低一點,讓他能比較容易地達到,這樣孩子就能品嘗到成功,他就愿意學。
比如,孩子不愿意看書,那么我們只看5分鐘好不好?我想,只看5分鐘書,任何孩子都不好意思拒絕。其實如果每天都能堅持5分鐘堅持上一個月,效果也是很可以的,大家可以試驗一下。更關鍵的是,當我們只要求孩子看5分鐘書的時候,孩子往往能看7分鐘8分鐘,很容易超額完成任務,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超越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一旦建立,孩子成長的永動機就發動起來了!
孩子能否主動學習,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我們設定的標準是否合理。
學校里的標準是衡量集體的,我們沒有辦法;但在家庭里,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這個標準就應該針對孩子量身定做。
比如我們除了關注孩子的學校名次和分數外,也可以和孩子協商,制定讀書標準、鍛煉標準、游戲標準、在家學習量標準、文化旅游標準等等。
我們多關注這些方面,也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從心理學上講,感覺都是相通的,當孩子經常體驗到多個方面角度的成功,潛意識中就得到了一種能力的自信,他對學好功課就有了信心。
另外,能力也是相通的,孩子讀課外書能把字音讀準,那么學課本的時候也能把字音讀準;在課外見過幾次這個成語,當試卷上出現這個成語的時候,孩子就能答對。孩子動手能力強了,理化生實驗課就能得高分;身體素質好了,熬夜就不怕,課堂就能精神百倍。我們在家里在這些方面幫助孩子,看似沒管孩子學習,實際上確實全方位地增強了孩子學習功課所用到的各項能力。
可能一時孩子的進步還不能體現為分數,但是請相信,當一棵樹用長長的時間發展了自己龐大發達的根系,吸收水分養料的能力強了,那么從一株幼苗成為參天棟梁就指日可待!可是,我們家長卻需要大大地耐心等待,等待孩子發展自己的根系,而不要眼氣別人的孩子比自家孩子長得快!
再說個例子,如果你感覺孩子英語不好,那么不妨每天早晨孩子起床前半小時就播放英語新聞,給孩子說:“你該怎么忙就怎么忙,該洗臉就洗臉,該刷牙就刷牙,不用管電視說什么”。就是這樣,你堅持一兩個月,孩子英語聽力就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