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次聽到“哀傷”這個詞是在社會心理學課上,覺得挺唯美的,后來在南希的書里漸漸有了模糊的了解。
? ? ? ? 南希說,“相應地,她(斯達克)認為心理治療基本上是一個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富有同情心的治療師幫助患者面對痛苦的現實……(首先)幫助患者不斷認識:他們的問題責任不在他。……(其次)盡管他們的問題責任不在他,卻只有他才能使問題有所改變。這種對痛苦現實的不斷認識包括放棄和哀傷他們所有的幻想。”
? ? ? ? 我理解,這個哀傷有點像哀悼。
? ? ? ? 老師在課堂上舉例說,哀傷意味著你能夠平靜而客觀地接受你不能和一個人風花雪月的看月亮,而只能和另一個人柴米油鹽地過普通生活這樣一個事實,而要實現這樣的成長,你必須要經過哀傷的過程。
? ? ? ? 按照南希在書里說的就是“象征性地告別以前的生活階段,,意識到自己在每一次喪失中的局限性,以及不能擁有一切的事實……(《案例分析,p118》)”
? ? ? ? 也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能”與“喪失”,其中的“不能”,主要指先天局限,“喪失”則是后天變故了。
? ? ? ? 然后在一些案例分析到解決之道時,南希經常這樣像寫道,“個案動力學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評估患者的體驗中缺乏什么類型的人際關系,然后想方設法讓患者從情感上逐漸認識這一關系,使患者為自己不曾擁有的關系表示哀傷……(《案例分析,p150》)”
? ? ? ? 這樣的話,就更明白一點了,其實還是哀悼。
? ? ? ? 我認為哀悼更準確是因為它具有某種道別的意義,雖然從詞面上看它不夠漂亮,同時又和某個巨大的喪失(死亡)儀式有關。
? ? ? ? 然而我在想,為什么哀傷就能使問題得到解決?或許是因為情感被抒發掉了,就像固著的欲望被疏通了一樣?
? ? ? ? 我越來越覺得某些舊日情感就像努力嚼過的口香糖,一旦黏在某處,就算你挖、摳、磨、蹭、剜、剋、撓、啃……總也弄不凈,就算最后清除完畢,又發現它在原來的地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團痕跡。因此,它也是能固著的了。
? ? ? ? 如果某種(喪失導致的)情感我們沒有及時抒發,我們的行為與關系模式可能就被固化在某個地方,然后重復這種適應不良的模式,最終導致問題與神經病。
? ? ? ? 或許這種情形就是格式心理治療系統所說的“未完成事件” (不過我目前只知道這樣一個名詞,在手機上掃過簡單的解釋,但我覺得這個詞很帥) 。
? ? ? ? 最后讓我想到有關“哀傷”的一個情節是:在印第安巫士的知識系統里,Nagual們總是教導門徒說,當你們決定放下一切走上知識的路,要和你的生活告別。
? ? ? ? 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每一件事物都它的情感邊界。當你轉身離開你成長的小鎮,你會意識到這一點,雖然你沒法劃出那一條線,但你知道它的存在,就在你驀然轉身回望它的那一刻、那一處。
? ? ? ? 我想,Nagual們如此建議,就是要門徒走得干凈,不被舊日困擾,因為他們曾適時地表達了心底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