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潛在的。
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今天上午到圖書館歸還圖書,順便查了下這四年的借書記錄。
四年一共借了60本書,感覺太少了,加上自己在網上買的書和用閱讀軟件看過的書加起來160本多一些。
坦白說這點是不夠的,160本書的知識儲備在工作上是遠遠不夠的。
本來是準備四年讀200本書的。但是事與愿違。
馬上就要畢業了,四年時光匆匆而過,這四年本應在象牙塔里求知求學,
可是由于自己太浮躁,做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虛度了時光。沒完成任務。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大家引以為戒。
作為過來人和大家聊聊讀書吧,僅僅是個人見解。
一.適用于高三畢業和在讀大學生。(畢業生看后面)
大學里結交兩個朋友。
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運動場。
到運動場鍛煉身體,強健體魄。
到圖書館博覽群書。
不斷的“充電”、“蓄電”、“放電”
我談的讀書不僅限于教科書,上大學后所指的讀書就是廣義的讀書,
讀各種書。尤其是你覺得無用的書。因為所謂無用只是暫時無用并不是這輩子都沒有用。
正如喬布斯當年念書的時候選修了一門毫不相關的藝術課程,結果對他之后對蘋果產品設計的影響非常之大。
正如我是理科生,從上面的書單上你可以看到,
我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20世紀西方美學史,中國教育制度史,本草綱目。凱恩斯經濟學
倉央嘉措傳,林語堂傳 丁玲傳,沈從文傳,王國維傳,蕭紅傳。民國大學校長傳記,四大家族歷史等
商業上看了馬云,雷軍,李彥宏,任正非,王石,唐駿,姚勁波,張勇,陳天橋等人的傳記。
同時也看一些青春勵志毒雞湯,玄學,歷史小說,網絡架空小說,像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月關的《錦衣夜行》等。
總之一句話:博覽群書,涉及的領域能有多寬就多寬。
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患
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時刻
讀書就是將別人的思想變成一塊石頭,然后自己建造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讀書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自以為非;
二是讓我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有內心生活。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和你的愛人,不止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談論琴棋書畫詩酒花。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感趣會思考的人。
二.在工作的人怎樣讀書
工作后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很少能拿出一整塊的時間來讀書。
自己很想學習,下決心買了本經濟學的書,隔幾天打開一次,每次半小時,前面看的記不住了得重看,后面的沒看幾頁又沒時間了,
結果下來,前幾十頁都快翻壞了,書還是沒看完。
所以這種碎片化時間看成體系的書是不可取的。
成體系的書一定是用完整的時間一次看完。才有效!
工作后這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帶著問題去找書來讀,比如你想了解新媒體運營,不是去網上買一本《新媒體運營》回來,然后抱著這本教科書在那里讀。
這種感覺如同嚼蠟。看完基本不會有任何感覺。中間估計還容易睡著。
這種方式就是傳統的由書到事的讀書方法。在工作上效率很低。
應該是你對新媒體運營的具體問題感興趣,比如如何增加粉絲量,然后你帶著這個問題去查閱資料,書籍,此時的書籍只是一個材料,通過這個材料再去找下一個材料。
反復比對,最后達到把你的問題搞懂。
同時順著書籍去延伸你的問題,比如知道了如何增加粉絲量,你還想知道如何增加粉絲黏度,那就順著這根線繼續查閱各種書籍。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樣效率才高,才能節省時間。
大塊時間讀成體系的書,其他的帶著問題去找書來讀。
最后是每天都需要閱讀,建議睡前閱讀十分鐘,讓靈魂跟上身體
以上僅一家之言,歡迎來信交流(微信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