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看柴靜的《看見》,起初對她熱血方剛、言辭犀利的采訪風格所吸引。但《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這篇文章里的她發生了改變。領導同事們這樣提醒她:新聞記者有責任去記錄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柴靜從一開始不以為然到后來深為贊同,她明白了自己的情感不應該代表別人的判斷。如果將歷史的發生歸功或歸罪于某一個人,就容易將好惡凌駕于事實之上。她說:“淚水和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覺得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么東西的對面”
? ? ? 感嘆于她成熟的同時,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日的言行,是否也夾雜了許多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帶動自己的行為。的確,很多次,我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無法擺脫,無限地夸大自身的感受,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去評判某個人,評價某個事。并總是認為他人沒有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就是錯的。
? ? ? 現在想來,自己并沒有客觀地分析就開始評價是不妥當的。印度哲學家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我們在客觀描述發生了的事情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才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不是以一種被情緒控制的沖動方式。
? ? ? 扭曲的溝通會讓他人和自己陷入痛苦,何不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方式。做情緒的主人,只觀察,不評價。讓一次次不必要的摩擦變成彼此情意相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