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先祖遷徙】
楚人乃祝融后裔。商朝初、中期,楚人部落受殷人驅(qū)逐,一路南遷至湖北荊山。
【楚國建國——兩周交替】
即:鬻熊奠基、熊繹受封、熊渠立子為王——若敖、蚡冒時(shí)西周滅東周立。
{鬻熊奠基}
商朝末期,楚人首領(lǐng)鬻熊為周文王火師。
{熊繹授封}
周成王授封鬻熊之曾孫熊繹,楚國建國。(注:約公元前一千年出頭)
{熊渠轉(zhuǎn)勢}
熊繹至熊渠,五代六君。熊渠在位楚國國勢轉(zhuǎn)強(qiáng)。
熊渠伐庸、楊越、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熊渠立三子為王,后自去其王。
{兩周交替}
若敖、霄敖、蚡冒三君在位恰逢兩周交替。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滅,周平王東遷。
【楚武王三次伐隨、文王承其遺志】
{楚武王熊通}
公元前741年,熊通殺蚡冒之子(注1),自立為王。
早年:滅權(quán)國,創(chuàng)縣制。
公元前706年,熊通35年,楚始伐隨。熊通求尊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公元前704年,熊通37年,周天子拒絕,“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立為武王,再次伐隨。
公元前690年,武王51年,第三次伐隨途中病逝,楚師繼續(xù)進(jìn)軍,隨國求和。(注2)
武王死,子熊貲立,為楚文王。
{楚文王熊貲}
公元前689年,文王元年,遷都于郢。
公元前688年,文王2年,楚伐申,借道鄧,于返程伐鄧。(注2)
公元前684年,文王6年,楚伐蔡,后滅息。(蔡、息交惡,楚得利)(注3)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會盟諸侯。
公元前676年,文王14年,巴師襲楚,文王伐巴,敗。后伐黃,勝,病逝。
【楚成王有霸主之實(shí)】
{楚成王繼位}
公元前675年,文王去世,長子熊艱(莊敖/堵敖)立,在位3年,被殺。
公元前67 1年,熊惲被扶持上位,為楚成王。
公元前656年,成王16年,齊號伐楚,實(shí)襲蔡。召陵之會。
公元前648~645年,成王24~27年,楚師沿淮水東征,實(shí)為銅礦。
公元前643年,管仲、齊桓公相繼去世。
{楚成王VS宋襄公、晉公子重耳}
公元前638年,成王34年,宋襄公伐楚,“泓之戰(zhàn)”,宋敗楚勝。
公元前637年,成王35年,子玉繼子文為令尹。晉公子重耳訪楚。(注4)
公元前635年,成王37年,秦晉伐鄀。秦勝楚敗。
{晉楚城濮之戰(zhàn)}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5年,楚成王40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勝楚敗,子玉自殺。(注5)
城濮之戰(zhàn)楚敗原因:君臣不合,若敖氏居功自傲。
{晚年的楚成王}
公元前628年,成王44年,晉文公去世。
公元前626年,成王46年,太子商臣逼迫成王自縊,自立,為楚穆王。(注6)
楚成王一生,成也若敖氏,敗也若敖氏。(注7)
【楚莊王成春秋霸主之業(yè)】
{“蜚將沖天”“鳴將驚人”}
公元前626年,商臣逼成王自盡,自立,為楚穆王,在位12年。
公元前614年,穆王死,其子熊侶繼位,為莊王。
公元前61 1 年,莊王3年,楚大饑,庸、巴叛亂。莊王伐庸,滅庸。
伍舉云有鳥不蜚不鳴,莊王答“蜚將沖天”“鳴將驚人”。
{問鼎周室}
公元前606年,莊王8年,楚伐陸渾之戎,楚師于周都南郊閱兵。
王孫滿與楚莊王應(yīng)答。王孫滿:“在德不在鼎”。
公元前605年,莊王9年,誅若敖氏。(注8)
{晉楚邲之戰(zhàn)}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3年,楚莊王17年,晉楚決戰(zhàn)于邲,晉師敗。
“止戈為武”“武有七德”。
{霸業(yè)頂峰}
公元前598~595年(莊王16~19年),其四年內(nèi),楚伐陳定其亂,伐鄭降其君,與晉決戰(zhàn)大捷,伐蕭滅其國,伐宋使其聽命。莊王霸業(yè)達(dá)到頂峰。
公元前591年,莊王去世,享年40余。死得其時(shí)。
【共康時(shí)代】
{屈巫出奔}
公元前59 1 年,莊王去世,其長子熊審10歲繼位,為楚共王。
公元前589年,共王2年,屈巫使齊,出奔晉國。
公元前584年,共王7年,吳王壽夢2年,屈巫向晉景公獻(xiàn)聯(lián)吳抗楚之計(jì),出使吳國教吳人駕車、射箭、列陣,煽動(dòng)吳伐楚。(注9)
{晉楚鄢陵之戰(zhàn)}
公元前575年,晉厲公6年,楚共王16年,晉楚戰(zhàn)與鄢陵,楚敗。(注10)
{“知其惑者非大惑也”的楚共王}
公元前560年,共王去世,在位31年,子熊昭繼位,為楚康王。
共王求惡謚,子囊:“撫有蠻夷”、“以屬諸夏”,謚號“共”。(注1 1)
{平庸但不昏聵的楚康王}
楚國不競,他國更糟。
公元前546年,康王14年,宋左師向戌促成晉楚達(dá)成弭兵協(xié)議。(注12)
公元前545年,康王去世,在位15年,令尹屈建亦去世。子員繼位,為郟敖,公子圍為令尹。
楚文化茁長期青銅器的總體風(fēng)格:器型清秀,工藝精巧,紋飾富麗。
【楚靈王政變始政變終】
公元前546年,晉楚弭兵之盟。晉楚和平將近一又三分之一世紀(jì)。
{靈王政變始}
公元前545年,康王去世,子郟敖繼位。
公元前54 1年,郟敖4年,公子圍殺死郟敖極其二子。公子圍弟子干和子晰離楚避禍。公子圍自立為王,為楚靈王。
章華臺。細(xì)腰。
{靈王政變終}
公元前529年,靈王12年,一些貴族和靈王三個(gè)弟弟宮廷政變,靈王二子被殺,靈王自縊身亡。靈王幼弟公子棄疾設(shè)計(jì)使子干和子晰自殺,棄疾繼位,為楚平王。(注13)
【平王遺禍、昭王時(shí)吳師入郢】
公元前529年,靈王死,平王繼位。
{平王招禍}
費(fèi)無忌進(jìn)讒、伍奢被殺、伍子胥奔吳。
公元前522年,平王7年,伍員逃往吳國。(注14)
公元前5 1 6年,平王死,在位13年,不滿十歲的太子壬繼位,為昭王。
{昭王繼位}
公元前5 1 5年,昭王元年,伍員助吳公子光繼位為吳王闔廬。吳師數(shù)次襲擾楚境。
{吳師入郢}
公元前506年,昭王10年,吳師入郢。昭王棄都避難。伍子胥鞭平王墓,申包胥懇請秦國救援。(注15)
公元前505年,昭王1 1年,吳軍撤兵。(注:吳師入郢歷時(shí)十月)昭王遷都栽郢。
【昭惠時(shí)代】
{吳師入郢~昭王去世}
公元前506年,昭王10年,吳師入郢。
公元前505年,昭王1 1年,吳撤軍,昭王遷都至栽郢。(注,即荊州紀(jì)南城)
公元前496年,昭王20年,越王勾踐伐吳,吳敗,闔廬死,其子夫差繼為吳王。
公元前494年,昭王22年,吳伐越,吳師入越,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議和。
公元前489年,昭王死,在位27年,昭王子熊章繼位,為惠王。
{白公之亂與葉公平亂}
惠王繼位初的十年,楚國安居樂業(yè)。
公元前479年,惠王10年,白宮之亂:白公勝作亂,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劫持囚禁惠王,后自立為王。葉公沈諸梁平亂,白公勝自縊。(注16)
{吳亡、越興與戰(zhàn)國}
公元前475年,惠王14年,越師進(jìn)攻吳國,圍吳都城,相持2年。
公元前473年,惠王16年,越師破城,夫差自縊,吳國滅亡。距離吳師入越不過21年,距吳師入郢不過33年。
公元前464年,惠王25年,勾踐死。此后越國勢弱。
公元前453年,惠王36年,晉國趙韓魏三氏滅知氏而分其地。(注17、18)
公元前432年,惠王去世,在位57年,太子熊中繼位,為簡王。
【吳起變法與威王興楚】
{變法前}
公元前408年,簡王去世,在位24年,子熊當(dāng)繼位,是為聲王。
公元前402年,聲王為盜所殺,在位6年,子熊疑立,是為悼王。(注19)
{吳起變法}
公元前390年,悼王12年,吳起由魏入楚,吳起變法,歷時(shí)9年。(注20)
公元前38 1年,悼王去世,在位21年。吳起被殺。悼王子熊臧繼位,為肅王。
{肅王、宣王漸有起色}
公元前370年,肅王去世,在位1 1年,無子。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宣王。
公元前356年,宣王14年,秦商鞅變法。
公元前353年,宣王17年,桂陵之戰(zhàn),即圍魏救趙之戰(zhàn)。
公元前340年,宣王去世,在位30年,子熊商繼位,是為威王。
{盛王興楚}
公元前338年,威王2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公繼位,商鞅遭車裂。
公元前333年,威王7年,楚師伐越、殺越王。北上大破齊師。
公元前329年,威王去世,在位1 1年,子熊槐繼位,為懷王。(注21)
【從極盛到頓衰】
{楚人失策}
公元前328年,懷王元年,秦惠文君以張儀為相。(注22)
公元前318年,懷王1 1年,六國合縱聯(lián)軍伐秦,草草收場。
公元前316年,懷王13年,秦先伐蜀,后兼并七姓巴國,楚人最大失策。
{張儀與懷王}
公元前313年,張儀使楚,以六百里為誘,勸楚與齊絕交,懷王從之,張儀言而無信。懷王怒,伐秦。
公元前312年,懷王17年,秦楚丹陽之戰(zhàn),楚師大敗,秦奪漢中郡,次年取召陵。
{懷王末路保晚節(jié)}
公元前306年,懷王23年,楚滅越。
公元前299年,懷王30年,楚懷王入武關(guān)與秦結(jié)盟,被囚,脅迫割地,遭拒。太子橫回國即位,是為頃襄王。
公元前296年,頃襄王3年,懷王客死于秦國。
{郢都淪陷}
公元前278年,頃襄王21年,秦將白起南下,攻破郢都。頃襄王遷都陳縣。
【滅楚必秦,亡秦必楚】
公元前263年,頃襄王36年,王病危,黃歇設(shè)計(jì)使太子完歸國。頃襄王病故,熊完繼位,是為考烈王。
{春申君始榮終枯}
公元前262年,考烈王元年,黃歇為令尹,封為春申君。(注23)
公元前260年,考烈王3年,秦趙長平之戰(zhàn)。(注24)
公元前257年,考烈王6年,楚、魏救趙,秦撤兵。趙平原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注25)
公元前241年,考烈王22年,春申君為主謀諸侯合縱攻秦,敗。遷都壽春。(注26)
公元前238年,考烈王死,李園妹所生子悍立,是為幽王。春申君被李園殺。
公元前237年,幽王元年,秦王政10年,呂不韋為秦相。
{六王畢,四海一}
公元前230年,幽王8年,秦滅韓,擄韓王。
公元前229年,幽王9年,秦使人誣李牧謀反,趙王殺李牧。其明年,秦滅趙,擄趙王。
公元前228年,幽王去世,無子。其弟猶代立,是為哀王,僅二月余,為其庶兄負(fù)芻所殺,負(fù)芻自立為王。
公元前226年,負(fù)芻2年,秦攻克燕都,燕王遷都。
公元前225年,負(fù)芻3年,秦滅魏,降魏王。至此,三晉俱亡。
公元前223年,負(fù)芻5年,王翦、蒙武揮師南下,攻拔壽郢,俘獲負(fù)芻,楚國滅亡。(注27)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擄燕王。
公元前22 1年,秦滅齊,擄齊王。至此,六國盡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病倒迅速惡化。趙高與李斯合謀,賜死扶蘇與蒙恬,立胡亥為秦二世皇帝。
{陳勝吳廣首義、秦亡}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楚人陳勝、吳廣聚眾起義。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陳勝死。李斯被腰斬。項(xiàng)梁死。
公元前207年,項(xiàng)羽破釜沉舟,破秦軍。趙高立子?jì)耄筅w高被殺。劉邦入咸陽,子?jì)胪督怠m?xiàng)羽鴻門宴劉邦。
公元前206年,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關(guān)中。此為漢元年。
{漢興}
公元前202年,漢王5年,垓下之戰(zhàn),項(xiàng)羽兵敗自刎烏江。漢王即位皇帝。
【附注】
1.楚國弒親篡位傳統(tǒng)“必季實(shí)立”。幼弟殺兄自立四例:熊徇殺仲雪,成王殺莊敖,平王逼殺靈王和公子比、公子干,負(fù)芻殺哀王。 小叔殺侄自立三例:熊延殺熊摯紅子,熊通殺蚡冒子,靈王殺郟敖。和平兄終弟及四例,皆因兄無子故傳弟。
2.武王伐隨、文王伐申。姬姓隨國為漢陽諸姬之首,銅錫北運(yùn)要道,銅礦資源。姜姓申國為漢陽諸姜之首,漢北諸國之首。武王早年曾伐申,敗。
3.文王伐蔡滅息始末。簡而言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蔡侯和息侯各自的夫人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蔡侯對息夫人有不禮之舉,息侯設(shè)計(jì)使楚文王伐蔡,蔡侯被俘,慫恿文王,極言息夫人之美,文王遂滅息國,息夫人成為文夫人,生二子,一為莊敖,后被殺,次子熊惲,即楚成王。
4.晉文公其人:因驪姬之亂,晉公子重耳出奔避禍,在外國流亡19年。在位9年,成事兩件:幫助出奔鄭國的周襄王復(fù)位;城濮之戰(zhàn)晉勝楚敗。與楚成王退避三舍之約。
5.楚國領(lǐng)兵將領(lǐng)自殺傳統(tǒng)。VS秦國。(待整理)
6.楚成王時(shí)期的歷任令尹:子文(即斗谷於莵)、子玉(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敗自縊)、蒍呂臣(時(shí)間不長)、子上(因商臣進(jìn)讒被殺)。
7.春秋五霸:
齊桓公(在位:公元前685~643年;召陵之會)、
宋襄公(在位:公元前650~637 ;泓之戰(zhàn))、
晉文公(在位:公元前636~628年;城濮之戰(zhàn))、
秦穆公(在位:公元前前659~621在位29年)、
楚莊王(在位:公元前613~591年;邲之戰(zhàn))。
楚成王(在位671~626在位46年)。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成王、秦穆公為同時(shí)代人,楚莊王稍晚(成王之孫),吳王闔廬和越王勾踐已近春秋晚期。齊桓、晉文成其霸業(yè)都與楚國(楚成王)有關(guān)。
齊桓公救邢存衛(wèi)、卻北狄;齊楚召陵之會,雖未勝,但楚北進(jìn)計(jì)劃受阻,楚成王轉(zhuǎn)東征淮水。晉文公在位9年,迎回周襄王;晉楚城濮之戰(zhàn),楚敗。而宋襄公伐楚,宋楚泓之戰(zhàn),宋敗,且次年宋襄公即死。至楚莊王(楚成王之孫)時(shí),晉楚邲之戰(zhàn),楚勝,莊王成為春秋霸主。秦穆公霸西戎,但秦晉相爭秦國未占上風(fēng)。
8.若敖氏扶立熊惲,即楚成王(楚莊王祖父)。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shí)因若敖氏自傲楚師敗績。成王太子商臣弒父,若敖氏態(tài)度中立。楚莊王時(shí),若敖氏與蒍氏之爭,若敖氏被誅。
9.屈巫:出奔晉國后入?yún)牵?lián)吳抗楚之計(jì)。與子反、子重的仇怨(夏姬之亂)。
10. 晉楚鄢陵之戰(zhàn):共王棄軍而逃,楚敗。子反自盡。鄢陵之戰(zhàn)后一年半內(nèi),晉厲公誅殺大臣,后臣弒君,晉悼公繼位。
1 1. 楚共王時(shí)期歷任令尹:子重、子辛(大概只有2年)、子囊。
12.楚康王時(shí)期歷任令尹:子囊(伐吳不力自盡)、子庚、子南(一年半被殺)、蒍子馮、屈建。
13.楚共王埋璧卜嗣,五子相繼為王:康王(長子)、郟敖(康王子)、靈王(次子殺郟敖)、平王(幼子,殺三子、四子)。
14.伍員與楚平王的仇怨:寵臣費(fèi)無忌勸平王自娶原應(yīng)該是兒媳的嬴氏秦女,嬴夫人為平王生一子,名壬(即后來的昭王)。伍奢為太子建太傅,費(fèi)無忌誣告太子建與伍奢密謀叛亂,太子建逃走。費(fèi)無忌建議平王殺伍奢二子,伍奢與其長子伍尚被殺,次子伍員逃往吳國。費(fèi)無忌后被囊瓦所殺。
15.伍子胥與吳、越:伍員奔吳后,吳公子光欲代吳王僚,伍員引薦專諸刺殺吳王僚,公子光繼位,是為吳王闔廬。闔廬為明主,伍員為賢臣。伍員率軍攻楚。伍員奔吳16年后,即前506年,吳師入郢,伍員鞭平王之墓,十月后撤兵。楚大夫申包胥與伍子胥。
前496年,越伐吳,吳王闔廬死,其子夫差立。前494年,越伐吳,吳師入越,勾踐派大夫文種向吳太宰伯嚭行賄以求和,夫差議和,伍員反對,不從。前484年,吳伐齊救魯,夫差賜死伍子胥。吳敗齊,夫差驕?zhǔn)ⅰG?73年,越師破城,夫差自縊,吳國滅亡。距離吳師入越不過21年,距吳師入郢不過33年。
16.白公之亂:白公,即太子建之子勝,本在吳國,惠王2年迎回楚國,命為白公。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劫持囚禁惠王。子西和子期為昭王庶兄,兄弟和睦相愛相助。白公勝之父太子建,與昭王、子西、子期為同父(平王)異母兄弟。白公之亂實(shí)為報(bào)父仇,泄己忿。
17.楚惠王:春秋、戰(zhàn)國分界約值惠王中期。惠王在位57年,之前昭王在位27年,一起共84年。
18.戰(zhàn)國大勢:戰(zhàn)國早、中期,北方強(qiáng)國少變多,南方則多變少。黃河中下游,原只有晉、齊,后晉分三國,燕國由弱轉(zhuǎn)強(qiáng),五強(qiáng)并立;長江中下游原為楚、越兩強(qiáng),后楚滅越,只剩楚。
19.楚悼王時(shí)期:前期,楚為三晉所困,國力漸衰,疆土漸蹙,而貴勢之家擅富弄權(quán)。悼王時(shí)期楚國大患在于公族。悼王之父聲王在位6年即被殺,疑為某封君手下死士所為。
20.吳起變法主要內(nèi)容:
1)削弱貴族特權(quán),改善平民境況。
2)健全法制,整飭吏治。
3)整軍經(jīng)武。
吳起變法歷時(shí)9年,成效卓著。悼王死后,吳起被貴族們射殺、肢解。肅王繼位后捕殺所有攻殺吳起的權(quán)貴及其三族,共70余家。
21.威王末年、懷王初年,楚國已是東方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國,版圖僅次于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此時(shí)的戰(zhàn)國形勢:秦虎狼之國;三晉離;齊富庶、養(yǎng)士崇文;燕后起之秀。
22.楚懷王不用前魏相惠施和齊國田忌。楚懷王與張儀。
23.齊有孟嘗君田文,趙有平原君趙勝,魏有信陵君魏無忌,楚有春申君黃歇。俱門客眾多。黃歇本為太子完太傅,太子完入秦為質(zhì),黃歇設(shè)計(jì)使其歸國繼位為考烈王,黃歇被任命為令尹,封春申君。考烈王晚年,李園之妹為其生一子,被立太子。實(shí)為春申君之子,此女先獻(xiàn)春申君,后幸之于楚王。后,考烈王病將死,朱英獻(xiàn)計(jì)春申君殺李園,不聽。王死,春申君被李園所派死士殺死。
24.秦趙長平之戰(zhàn)。秦人設(shè)離間計(jì),趙括代廉頗為將,趙軍大敗,40萬人被坑殺,趙國損失將士達(dá)45萬。趙括為趙奢之子,紙上談兵。
25.趙平原君挑門客20人,毛遂自薦,毛遂要挾考烈王。魏信陵君偷虎符救趙。
26.公元前247年,考烈王16年,信陵君合縱韓魏趙楚燕五國兵以攻秦,秦使人進(jìn)讒魏王,魏王奪信陵君兵權(quán),諸侯散縱罷兵。
公元前241年,考烈王22年,諸侯合縱,春申君為主謀,趙將龐媛率五國聯(lián)軍攻秦,敗。遷都壽春,稱壽郢。
27. 秦王嬴政問多少兵士可攻下楚國,李信答20萬,王翦答60萬。公元前224年,負(fù)芻4年,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敗。明年,王翦、蒙武將60萬秦兵攻楚,秦破楚軍,昌文君戰(zhàn)死,項(xiàng)燕自殺,楚國滅亡。(注:項(xiàng)燕之子為項(xiàng)梁,項(xiàng)梁之侄為項(xiàng)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