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英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包括五步抑揚格,英雄雙韻體,十四行詩等,沒有俳句。
俳句是一種日語詩歌形式,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當時,日本最流行的藝術叫連歌。連歌往往由多個作家合作而成,其開頭部分,即發句,一般由三行十七個音構成,文學上稱為五、七、五句式。連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逐漸變成俳諧,并產生了一些比較著名的詩人,包括山崎宗鑒(14651553)和荒木田守武(14721549)。山崎宗鑒對俳諧的貢獻在于提倡使用口語,強調諷刺揶揄,主張廢除格律,以及作品要涉及到季節。他的這些主張為后來的俳句詩人所接受,并成為俳句寫作的傳統。
真正意義上的俳句出現在十七世紀,代表人物是被稱為俳句詩圣的松尾芭蕉(1644~1694)。不過,松尾芭蕉當時是以俳諧連歌詩人的身份著稱的,因為,在松尾芭蕉那個時代,“俳句”這種稱謂還沒有正式確立。
松尾芭蕉的主要貢獻是把詼諧的喜劇詩句提升為正式的詩體,即俳句,并在俳句中表現了禪的意境。
松尾芭蕉的詩歌風格是纖細和悠閑。他留下了不少俳句,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幽靜的古池 一只青蛙跳進去 一聲響
松尾芭蕉之后,俳句繼續發展,出現了與謝蕪村(17601783)和小林一茶(17671827)這樣的著名詩人。他們的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自由,內容也更加充滿生活氣息。如小林一茶的名句:
故鄉啊
捱著碰著
都是帶刺的花
使“俳句”這一稱謂確立下來的是正岡子規(1867~1902)。從1892年開始,正岡子規在報紙上刊載了《有賴祭屋俳話》,提出了俳句改革的主張。正岡子規認為,俳諧連歌缺少文學價值,俳諧連歌的發句應該獨立成詩,并定名為俳句。
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文藝界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其他國家的宗教和藝術,在此氛圍中,從1949年到1952年,R.H.布里斯翻譯出版了四卷日本俳句詩《俳句》(Haiku)。《俳句》囊括了松尾芭蕉等日本著名俳句詩人的作品,出版后在美國和加拿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成為此后英語世界俳句詩人的《圣經》。
隨后幾年中,肯尼斯·雅蘇達翻譯出版了《日本俳句》(Japanese Haiku),哈羅德·G·漢德森編寫并出版了《俳句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Haiku)。這些努力最終促進了英語世界的詩人們對俳句的了解,并逐漸造就了一批英語俳句詩人。
早期的英語俳句詩散見于報紙、雜志。從1963年開始,英語俳句詩人擁有了專門刊發英語俳句的雜志《美國俳句》(American Haiku)。該雜志創始于威斯康星州,第一期上刊登了幾位后來成為文學名人的俳句作品,包括J.W.海克特、尼古拉·沃吉里奧、 拉里·蓋茨、O.麥博森·莎舍。
1956年,第二種專門刊登俳句詩的雜志誕生,名叫《優秀俳句及其他短詩》(Haiku Highlights and other Small Poems)。
1967年,《美國俳句:西方》(American Haiku: West) 創刊。同年,與美國比鄰的加拿大也出版了由艾瑞克·阿曼主編的《俳句》(Haiku)。
1968年,美國俳句協會(Haiku Society of America)成立,成為最早的英語俳句協會組織。該組織目前成員有800多人,散布于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俳句協會的會刊是《蛙池》(Frogpond),旨在發表協會成員寫的俳句詩。
目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都成立了國家級和地區級的俳句協會,同時國際俳句協會組織(Haiku International Associetion)也已經成立。這些協會經常舉行諸如會議、比賽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俳句在英語國家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寫作和交流。-
日語俳句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要求,就是五、七、五句式。具體地講,就是要分三行寫,第一行五個音,第二行七個音,第三行五個音。
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日語有很大的差異,英語的音節(syllable)較日語的音長,因此,英語俳句在格式上無法與日語俳句統一。
英語俳句詩人普遍認為,英語采用十二個音節即可以表現日語十七個音所表達的內容,也因此,典型的英語俳句雖然也分為三行,其中一、三兩行短些,第二行長些,但一般只有十到十六個音節。
比較起日語俳句詩人,英語俳句詩人更喜歡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單行俳句曾在英語俳句寫作中風靡一時。這方面的領軍人物是瑪琳·蒙泰(Marlene Mountain)。不過,單行俳句似更難寫,所以留下來的經典之作并不多。
在英語俳句中,除了單行俳句,還有多行俳句。多行俳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它完全打破了傳統俳句對格式的要求,甚至可以說已經不再是俳句了。比如下面這首多行俳句:seven soldiers dead in the sun on cnn we eat ice cream ---- Ed Markowski
而在下面這首創新型俳句中,詩人雖然保留了傳統俳句的三行結構,但在這三行結構中,只有第三行才有一個完整的單詞。這種形式上的創新在傳統日語俳句中是絕對難以想象的:
o g
r
f frog
---- Marlene Mountain
形式上的變化給俳句增添了新鮮感,但俳句的精神從過去到現在,從日語到英語是一脈相承的。傳統的日本俳句多以現實中的偶感為題,注重細節,在細節中表現生活中的真和美。英語俳句追求的是同樣的表現效果,只是,在英語俳句的發展過程中,俳句題材范圍變得越來越廣闊了,以致有的詩表達了反戰思想,有的詩涉及到了體育活動,有的詩甚至描寫了性愛。如下面這首詩:
Viet Nam monument
darkened by the autumn rain:
my dead brother’s name
---- Nicholas Virgilio
這首詩通過對死去親人的思念,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
—— 今天就介紹到這里。如果感興趣可以回頭找一下本人翻譯的英語俳句,或者繼續關注本人的簡書,在以后的篇章中,我會繼續推出一些我認為優秀的英語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