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討論詩詞大會,算是蹭了個不小的“熱點”。近幾日詩詞大會的風潮熱度似乎并不比趙雷的“成都”要低。
拋開那些“究竟是‘民謠更顯情懷’還是‘詩詞更彰氣質’的”對比主題的討論不談,就單單是‘重現古漢語之美’就已經收獲擁躉無數,溢美之辭湮沒屏幕。
在近年來綜藝大熱的背景之下,詩詞大會,成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是一股清流。沒有鮮肉小花的清純不做作表演,更重要的是喚起很多人的“國學”熱忱。一時間“人生若只如初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等等的風花雪月四處漫溢。但再想想,日常生活中,詞匯、成語、詩詞并不一定是束之高閣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語文老師或是所謂漢語言學者才能討論的,實在沒來由將它過分“清高化”。
在這里說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估計會引人不快。首先絕對承認參賽者的實力,但請仔細想想,那些考題的范圍,并不是毫無邊際進而到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步:考題多考察的是詩詞背誦和與之相關的基礎歷史知識。并沒有延展到自行創作或是行文平仄推敲等等的創作層面,歸根結底是處于背誦和基礎應用上。在這方面有點類似于一些“博物學家”:來識別一些照片之中的動物植物。他們中間不乏有人有很豐厚的積累,但未必所有人在實際應用中展示出傲人的建樹。作為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人,如果僅僅止步于“行走的”“字典、詞典、詩詞集、植物志”似乎缺一點趣味。
也有些自媒體闊論“董卿姐姐真女神”“武姑娘將來如何如何”等等等等。現如今,一個熱點,帶出些許人物,搭配一些正能量,進而生產幾篇閱讀量很漂亮的文章似乎已是不錯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