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作一個7*24小時的的表格,做同步的記錄,把時間分為高效學習工作,低效學習工作,生活日常,睡眠休息,休閑娛樂等幾類,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一周結束之后計算一下每類時間的占比。
(2)物理醒著的時間長,不等于有效工作學習的時間就長,不要讓自己陷入“看起來很努力”的幻境中。
(3)每天給自己安排最重要的、必須完成的3件事即可,放下不那么必要的事情。只把握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4)最大程度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如果你的時間切割得很細碎,想投入工作當然很困難。
(5)不要經常的瀏覽郵箱、微信等辦公工具,可以規定自己每隔一段時間查看一次。
(6)如果拖延讓你開始自我批判,請放過自己。你不是做不到,只是缺乏正確的方法。
(7)先找一個“外掛大腦”,把你腦子里的待辦事項全部轉移過去。“奇妙清單”和“印象筆記”APP都可以。當待辦事項轉移出去之后,你的焦慮會減少一大半。
(8)把待辦事項分成兩類:“花”和“草”。“花”是那些需要整塊時間(半小時以上)做的比較重要的事,比如寫報告、做方案等。“草”是那些瑣碎的、用時不到半小時、相對沒那么重要的事,比如回復微信、郵件等。每天用80%的時間處理花,用20%的時間(可以上午和下午各留一小時)集中處理“草”。這樣既確保完成重要事務,又能及時處理瑣碎事務。
(9)開始工作前可做10分鐘左右的冥想。冥想會幫助你穩定思緒,使大腦清晰平靜,這樣你會更清楚要優先做哪些工作。
(10)定期檢視自己是否在做最重要的事。工作時設定鬧鐘,每次設在時針為豎直方向,工作長度大于或等于30分鐘。比如9點開始工作,設9:30的鬧鐘。10點10分開始工作,就設11點的鬧鐘。每當鬧鐘響起的時候,把自己抽離出來,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現在正在做最重要的事嗎?”如果不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事。
(11)保證“單核”工作。一次只做一件事,集中全部精力去做當下的事。手機靜音,電腦微信關掉。有人請你幫忙跟TA說稍后。這是大腦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12)注意力沒法集中乃至屢屢拖延,只是你工作狀態的一種外顯癥狀。不要簡單地歸結到自己的性格、稟賦和能力之上,這樣的話,你會陷入自責和自怨的泥潭,無法自拔。你只是需要找到正確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13)每天定一個“避免打擾”時間段。比如說設定上午九點到十點是你的“避免打擾”時間段,這個時間段里,原則上你不查看郵件,不回消息,你還可以向大家廣而告之:除非特別緊要的事務,否則不要打擾我。當然,具體把時間段設定在幾點到幾點,需要你自己去分析,有些人上班非常早,每天八點鐘就到公司,可能就是瞅準了這個時候人還非常少,正可以不受打擾地工作。
(14)同類任務“批處理”。比如,每天設定一個時間段,把五分鐘以內就能解決的瑣事集中處理掉。又比如,每2個小時勻出20分鐘,專門來查看和回復郵件,其余時間就不要看郵件了,專心做手頭的工作。這就是“批處理”。同類任務批處理,可以降低任務的“切換成本”,既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15)創造你的“幽靜”小環境。減少打擾,專注工作,需要在你和周圍環境之間增添一些“隔離”。比如戴上防噪耳機,又比如把各種消息提示設置成侵擾性較弱的模式,甚至在工位上放一塊請“請小聲低語”的牌子。還有,如果你的工位經常被各種噪音所包圍,你可以申請換到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地方去。總之,你可以改變內外部條件,為自己創造一個幽靜的小環境。
(16)嘗試一下“極限挑戰”,刻意給自己施壓。如果不經嘗試,你不知道你還有遠未發揮的潛能。假定按照過往,你完成某件事情大概需要兩個小時,那不妨給自己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挑戰:在40分鐘內完成它。于是乎,你的大腦立馬像風扇一樣飛轉,你全局搜索一切可能的資源和信息,鍵指如飛,一氣呵成……或許,真就挑戰成功了呢。
(17)先成型,再拋光。一個人之所以會拖延,除了效率低下之外,還肇始于一種過于追求完美的心理。由于完美往往遙不可及,于是乎達至完美的時間也會變得遙不可期。而在職場中,先把一件事的雛形做出來特別重要。先打一個樣子出來,看看大概的效果,其他人也可以給些意見,然后一遍遍地打磨、拋光,漸進地加以完善。放棄對完美的執念,是治愈拖延癥的良方。
(18)利用番茄鐘、清單等時間管理工具。在時間管理領域,有一些基本的工具,如果你還沒試過,不妨試試。比如番茄鐘,就是每次設定25分鐘為一專注工作的時間單元,通過把大塊時間拆成小塊,來降低專注工作的難度和壓力。又比如清單,通過把必要工作全部列清,一條條去打勾完成,既降低了記憶負擔,也可以讓工作更有條理和章法,不出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