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好友說自己的工作挺累的,生活也很累,最重要是心累,真想獨自一個人回到小縣城,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記得當時,我還是那個喜歡給別人建議的人。還不懂得什么教練式引導式,讓對方做出自己的決定。
還自以為是的給他列舉了幾個他目前無法逃避的問題與現實。比如家庭責任,孩子教育等。通過這些告訴他一個道理,夢想雖然好,人畢竟還是要現實一點。
這些道理他不懂嗎?他當然懂,但這是他的追求啊。等他想明白自己應該干什么的時候,才算是一個真正為自己負責的人,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
對自己的負責,過自己的人生,好像每個人都在做,但往深一層想,真的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對自己負責,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嗎?
在普世的價值觀里,跟著別人去走一條現成的道路,是多數人的選擇,風險是最小的。
在古代碰到風險意味著擁有生命的危險,代價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從眾的心理,在古代會增加我們的生存概率,這種選擇是明智的,并且已經深深刻入了我們的基因里,它告訴我們真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看看別人,照著做就是了。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生命安全相對有保障的時代,“從眾“與“生存“的關系已經沒有直接關系了。
但基因依然控制著我們,讓我們寧可過著別人的生活,也不愿意傾聽自己的內心。
比如今天我在朋友圈里轉發《人民的名義》里面最大的反派人物祈同偉崛起歷程和心理變化正充分說明了這點。
一個農村出來的單純孩子,本來想要做一個英雄,在繁雜的社會環境與染缸似的政治環境下,體會出,只有權力才能讓他“不活得比別人差“。于是終生為了獲得權力不擇手段,以勝天半子的信念最終一條道走到黑。
我們不能單純的以好壞來定義別人的人生。同樣,我們也不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認知的價值觀。
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心目中的對成功的定義也是多元的。不論你想要走一條什么樣的路,你都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自己想要的嗎?還有其他可能嗎?
要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不容易,想明白了并能勇于去追求,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至少我們得有一種意識,我們必須得允許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存在,不去過分評判別人的人生選擇。
因為當我們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在限制自己,同樣也失去了本可以擁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在不會再給好友提建議,我會更多的傾聽他關于他想要過的生活的細節,并且確定那真是他想要的生活的時候,鼓勵支持他。
人有的時候真奇怪:
迫不及待的成長,又嘆惜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隨后又以金錢來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之前又覺得自己從未活過;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無視眼下的幸福。
如何選擇?有時我們需要嘗試,有時我們需要頓悟。人生路,得自己選,傾聽你的內心,選擇你的人生!
人生路如何選,沒有唯一的答案,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尋找,不要畫地為牢,拆掉思維里的墻,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