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參加了由西西弗書店舉辦的《好好說話》現場分享會,出場的大腕是作者黃執中、馬薇薇。
樊登在他的推薦序中,夸黃執中的專業是大陸少有的“口語傳播”,把說話上升到理論層面的高度。在這本書里,有很多屬于他們的新發明和新發現,他們想解決的問題,都還挺“俗”的,怎么談判、怎么搭訕、怎么把壞人噎回去、怎么夸人……哪一個不是你經常捶胸頓足,覺得自己拙嘴笨腮的場景,這種場景化的寫作既可以當工具書看,也可以當章回小說消遣,以他們奇葩般的表達能力保證你拿起來就不想放下。
在沒有參加分享會前,我就已經看過這本《好好說話》。坦白說。如果不是參加了黃執中和馬薇薇今天的分享會,我不會再次認真地看這本書。
為什么?因為在我看來,這本書雖然很棒。但樊登在序里的贊譽“這種場景化的寫作既可以當工具書看,也可以當章回小說消遣”只說對了一半,這本書確實是有些深奧的工具書,適合讀者對癥翻閱。對于我這種常看暢銷書的人,很多地方都需要腦子思考一下,才能夠理解。并不是那種特別好懂的文章,至少我無法將其當章回小說消遣。我拿起來幾度想放下,根本沒辦法一口氣讀完。
打個比方,在第18頁。作者說:“現在我們試著用圖3的方法,分析某個環境空曠、聽眾松散的演講場景中,大致的權力關系是什么樣的。“(見圖5)
在我看來,這種用PPT做成的圖,并不是一眼望去就特別好理解的。當然,如果仔細看看,很快就會明白,圓圈代表群居的支持者,大三角代表活躍的反對者,小三角代表群聚的反對者,正方形代表游離的中立者。
作者繼續解釋道,“在圖里我們能看到的是:首先,靠近、關注我們的人,往往是我們堅定的支持者。所以,演講是要建立一個輕松的氣氛,放松自己緊繃的情緒,就先要和自己的支持者建立語言和情緒上的默聯結。很多有經驗的演講者在正式開始講話前,會先與臺前比較靠近的人握手,或者公開與場內的熟人互動,就是這個道理。”
坦白說,讀這段話時,我要多看幾次這張圖,才能夠理解圓圈、大小三角和正方形的含義。
在我看來,這本書里很多用PPT制作的配圖太過刻板。如果能夠用穿燕尾服的人來表示演講者,笑臉表示群聚的支持者,大大的哭臉表示活躍的反對者,小小的哭臉表示群聚的反對者,一張沒有任何表情的臉表示游離的中立者。就能讓人迅速一目了然啦。
所以在這里我想吐槽一下,如果《好好說話》里的配圖都能夠好好畫,考慮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會更接地氣一些。這些配圖,在我看來,學究氣弄濃郁,確實是一本工具書,供人隨時翻閱,答疑解惑,對癥下藥。
這也是一本教人好好說話的教科書。為什么說他是教科書?因為內涵實在太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就像寫給大學生看的教科書,低學歷者或者文科生,估摸不太喜歡這種文風。再次吐槽,連文字我也沒辦法,讀完一遍就迅速理解。有時候一頁紙必須反復讀兩三次,才能大致了解其中的深意。
比如說第15頁。
典型錯誤2:溝通時,喜歡強行推進自己的結論。
比如,有人喜歡用反問和追問的方式逼迫對方同意自己的某些觀點,以為這樣步步緊逼,就是逐漸接近真相的透徹溝通,然而,這樣做,要么使對話演變成爭吵,要么對方嘴上說不出什么,心里會徹底對我們關門,變得越來越難溝通,因為溝通是“權力的流動”,重在拉平兩者的關系,讓雙方都能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我們需要的不但不是刨根問底,反而是要像激流中的劃艇者那樣,在容易觸礁的地方不斷協調轉向,避免沖撞,任何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甚至只是暗示出地位的區別,都是溝通的大忌。
這段話有好幾個拗口的,比較難理解的表達。比如,“以為這樣步步緊逼,就是逐漸接近真相的透徹溝通”。“因為溝通是‘權力的流動’,重在拉平兩者的關系,”“在容易觸礁的地方不斷協調轉向,避免沖撞。”這些拗口的表達都妨礙了我快速閱讀。
我在想,如果能把它改成:“以為這樣步步緊逼。就是逐漸接近真相的良好溝通。”“因為溝通是‘權力的流動’,重在讓對話雙方關系平等。”“在容易觸礁的地方不斷調整航向,避免撞上巖石。”
用相對更口語化的方式來寫這本書,也許會更契合這本書的主題“好好說話”。
我閱讀這本書時速度慢,花了四個多小時才勉強讀完,讀完之后只有零星的幾點碎片化記憶。作為一個經常讀暢銷書的讀者,來讀這本干貨書,確實有點兒水土不服。
幸虧今天參加了黃執中和馬薇薇的《好好說話》現場分享會。黃執中口若懸河的辯才令我折服,才下定決心至少再看三遍,以便讓自己的說話能力精進一些。
這次分享會,我還拍了不少視頻,8月底會分享給大家。
最后,分享一下黃執中的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