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我的2016 結尾時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到2017年底,我還在繼續寫,做到了,2018年,我還要繼續寫,直到我對表達失去興趣和耐心的那一天。
一年又過去了,每年不做個回顧,總好像少了點什么。過去的365天,都被記錄在 DayOne 上了,自己都不敢相信,寫日記這事堅持了近三年。在豆瓣和公眾號上看了不少人的總結,都是成績滿滿的總結和對美好生活的展望。對于我來說,這一年,是心情復雜的一年。
邁入2017時,就是從象牙塔出來工作第四個年頭了,曾經以為的三至五年工作經驗離我很遙遠,沒想到已然身在其中了。翻看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發現2003年是中國互聯網增長很快的一個年份,原因竟然是那年非典,大部分人在家不出門的空閑時間比往年多,這樣看似顯而易見的規律,我經常忽視掉了,就如同互聯網行業有個“春節效應”,春節期間使用率高,道理依然類似。這年的春節帶給我極大而又悄無聲息的改變,焦慮感伴隨著我整整一年。回家過年和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是兩種狀態,當進行切換的時候,影響自然就產生了。
大學畢業前,我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在本地工作或考公務員,拿到的本地企業 offer 都放棄了,直接選擇去了廣東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在那工作的兩年期間,我心態是很放松的,上班時按時按量完成任務,下班和室友兼同事走路回家,洗澡洗衣服,看書看劇,周末在家下廚,爬爬山,偶爾去廣州、澳門會會朋友。自己賺錢自己花,好不愜意。離職后,休息了幾個月把駕照考完了,我也心安理得,沒練車的時候躺尸也不會覺得一日虛度了,樂得自在。今年則不行,心態完全崩了,控制不住自己的焦慮,時常失眠,焦慮使我失去了很多樂趣,還對目前狀態的變好于事無補。
可能是自己太過遲鈍。在我的時間尺度里,時間流逝的速度似乎慢很多,同學朋友家人們,升職加薪,買車買房,交男女朋友換男女朋友,結婚甚至離婚(并非為了敘事需要加入,真事),我還在后面像只烏龜一樣慢慢爬,什么狀態都沒變。我不算完全的自由主義者,可理解他人不在乎周遭看法,隨心所欲,不買房不結婚,內心里的自己卻是極保守的。
媽有次對我憶苦思甜,她和爸結婚前幾年瞧見別家有摩托車,自家只有單車騎,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掙錢買摩托車,后來如愿了,早些年車丟了還傷心過好一陣,末了說我們家該買輛汽車了,省得每次麻煩別人。媽說這個事對我沖擊挺大,這些年把掙的錢攢下來,而不是到處玩或者買這買那,付首付買個車完全夠,沒去做,源于對除了書和數碼產品以外的物質的欲望不算強烈,對生活的目標感不強,都說男人愛車,偶爾看汽車之家,確實喜歡,但不大感興趣。我不想從低欲望到另一個極端,唯利是圖,但追求一些世俗標準的成就是有益的。或許這一切的后知后覺,都源于我一直單身,而且從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比較自由主義的觀點。生活都沒太多壓力,沒被逼到那份上,僅從實用角度來說,車對我可有可無。
若我真的活得夠明白,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清心寡欲,沒掙更多錢的執著,也不會有焦慮感。實際上我做不到,我追求世俗標準的成就,想掙更多錢,想有機會實現“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得其一。當時讀《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路》時,發現北歐的五個福利國家因為政策和觀念的原因,不用太擔心房、車、醫療、教育,這四項恰恰是懸在所有中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吧。讀完全書,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可以不拼搏,可以安于現狀么,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努力上進,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逼著自己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也相信所有的前進努力是有效的。
工作了幾年,慢慢明白自己就是一普通人,正確認識自己,給一個與己和解的機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對自己太放松,也別把自己逼得太緊。我常戲謔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混吃等死,實際上,我是希望一直勞動的,但這個時代的我們,更在乎個體價值的實現,工作除了獲得薪酬以外,獲得經驗和技能以及做出一些成就也是很重要的,不愿意做無意義的重復的工作。
這一年的焦慮,我是能明白的,能力和物質生活不及自己想要的狀態,短時間又提升不上去。理性點想,這一年也不是一無所得,大部分時間都沒閑著,錢也掙了點,去了幾個地方,學了些新東西。讀了幾本書之后,越明白放在古今中外的尺度上,我這點焦慮算個什么事嘛。難就難在說服自己。
年初的時候準備雅思考試,才發現工作后再集中精力去突擊考試是件困難的事,考試成績如意料中的不理想,我放棄了繼續考,考雅思是為了申請香港學校的 Master ,但我心態有點崩,工作后再進學校必須靠主觀能動性,自己讀研的意愿不強烈,沒想清楚方向,趁早放棄不失為上策。年底離開了香港,在香港的一年里,長了很多見識,多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總是有趣的。
今年讀了繁體字版的《李光耀觀天下》、《鄧/小平時代》,這是以前完全不感興趣的書類,反倒很有啟發,何偉的《江城》和《尋路中國》描述了一個我所熟悉又忽視的中國,他絕對不是非虛構寫作寫得最好的,但選擇了中國這個全世界都很關注的國度給他加分不少,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個有血有肉的曾文正公浮現在眼前,關于財政那一塊的數據解讀,對我形成自己讀史的方法上有很大助益,對《人類群星閃耀時》里描述的跨大洋的海底光纜連接過程印象最深,驚嘆于前人的想象力和勇氣,《十年再見,楊德昌》是香港電影節買的,書印象不深,對楊導的七部電影甚是喜歡,讀了一本講寫作的書——《寫作這回事》讓我有意識的去注意文字的使用,多用主動態,少用形容詞等。
今年看了幾十部電影,院線非院線,初次看重看都有,比較有印象的有幾部,《尋夢環游記》的故事和音樂都很喜歡,皮克斯總不讓人失望,山田洋次的兩部《家族之苦》都很好,對家庭瑣碎之事刻畫得很真切,不留痕跡的幽默,有點像馮小剛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看似流水賬,但情緒就在其中突然涌動,在香港電影節看了藍光修復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二次看,很喜歡,在香港看了未刪減版的《金剛狼3》,把我給看哭了,英雄垂暮,拍得太好了,《再見列寧》里很多黑色幽默,歷史年輪滾滾向前,小人物的命運是那么渺小和無奈,《麻將》、《恐怖分子》說的是臺灣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卻仿佛在說當下的中國大陸,楊導不愧為社會的手術刀,《天水圍的日與夜》像杯白水一樣淡淡的說著生活瑣碎,看著卻那么舒服,《摔跤吧,爸爸》讓我感嘆用一生做好一份事業 ,《敦刻爾克》讓我對二戰和丘吉爾產生莫大興趣,買了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在看,《背靠背,臉對臉》對中國官場刻畫的神了,或許太切進生活了,我反倒不喜歡,看完《神探亨特張》對北京的冬天很向往。
今年看的劇很少,最推薦《大明王朝1566》,全部演技在線。
一年過去了,和朋友開玩笑說,沒想到生活的全部樂趣變成了賺錢,賺更多的錢。
按照慣例,給新一年許幾個愿,做些規劃:
1、行吧,這事年年說,繼續擺第一位,找對象;
2、買個車,遂了爸媽的心愿;
3、找一個自己發揮空間大點、直屬 leader 能力強點、薪酬能維持生活的工作;
4、讀50本左右的書,互聯網行業相關書籍占比不超過一半,重新開始看雜志,暫時目標是城市畫報和 智族GQ ;
5、雅思暫時不考了,英文閱讀的耐心和能力依然要提升起來,嘗試在 quora 多回答問題;
6、公眾號實現每周一篇的更新頻率,全年至少50+,沒輸出很難保證輸入;
7、每天散步或跑步一小時,控制自己熬夜的欲望,提前過上愛惜身體的生活;
8、實現收入組成的優化,開拓除工資以外的收入來源;
2018年,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取悅自己,做個快樂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