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論述題
今日所學內容和自己過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以前制定在計劃會規定明天比今天早起5min,每周休息一天不用早起,但這樣很容易因為晚睡或其他突發事件中斷早起,導致習慣養成失敗。
今天永澄老師所講的“計劃曲線圖”和習慣養成三階段的規律讓我覺得,習慣養成原來可以這么好玩。“每天怎么樣”其實很不靈活,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個人成長需要我們走阻力最小的路,在一定時候讓自己后退一點,在一定時候來一個全新挑戰,整個過程是穩步提升的。
-
每天一句鼓勵的話
from 課件-04天計劃.pdf
痛點
·不知道什么是習慣養成計劃,總是拍腦門兒決定。
·總是失敗,遇到突發情況不能處理,但又不肯放棄,只好每天死撐。
主要內容
習慣養成的過程就像火箭發射,90%的燃料用于助推器,幫助火箭擺脫地心引力;進入太空后,一級、二級點火便不需要太多能量,最后依靠慣性運作。因此我們要付出一定努力,突破習慣改變阻力后,就能輕松愉快地養成習慣。
今天的填表內容很有趣,永澄老師提供了一種很新鮮的模式——設定“標準考評值”。要設置合理的計劃,必須遵循一個很重要的規律,那就是“習慣養成三階段”:
1.反抗期:擺脫阻力,需要很多能量和獎勵,每天必須執行,5-14d
2.無聊期:阻力很小,感覺沒意思了,需要投入注意力,增加樂趣,但不增加難度
3.挑戰期:習慣化狀態出現,沖刺更高的難度,挑戰自己,獲得價值感受
按照階段劃分,靈活調整計劃,能夠更輕松地持續下去。以下是“計劃曲線圖”的設定方式(以30天早起為例):
·反抗期
1-3:難度小
4-5:休整,比現狀后退一點點
6:向前推進一大步,拼一天試試
7-9:休息,比Day 6略晚,但比Day 1-3早
10-11:比Day 1-3略晚,但比現狀早
·無聊期
12:新高度
13-17:比Day 6(反抗期的最高點)略晚,增加有趣的體驗,但不增加難度
18:新高度
19-21:同Day 12,這時已經習慣這種難度
22-24:比Day 12略晚
25-27:同Day 18
·突破期
28-30:挑戰自己,高于自己設定的目標
由此可見,整個30天的計劃充滿了彈性,會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讓自己覺得特別好玩兒。我們在成長前進時,選擇走阻力最小的路,時不時地讓自己后退一點,再在合適的時機拼一把,就能獲得穩步提升。
表格中還有“最低標準值”“自我挑戰值”和“豁免權”三項,這也體現了計劃的靈活性,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有一點點進步就是值得高興的,可以給自己獎勵。
但如何正確設置獎勵呢?在之前的分享會《好習慣,為啥你總是不能堅持》上,永澄老師就提到過隨意設置獎勵反而會被獎勵所傷。
我們干一件事情都是有一定動機的,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最核心的,類似于初心;外部動機是各種人類行為操縱手段的集合,是客觀因素。外在動機越多,內在動機損失的就越多,也就漸漸失去未來發展性,這就是“內在動機擠出效應”。
而真正的獎勵是:獎勵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這需要運用積極主動這個元習慣中的自我決定論一條:
自己期待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因為達成而感到滿足才是最強大的動機,它決定著自己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