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是把雙刃劍,它能給你帶來財富,也能把你送入地獄。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有人喜歡穩定無憂的生活,不屑于用杠桿的巧力;有人妄圖用杠桿撬動財富之路,但姿勢不正確,傷人傷己。
讓我們看看兩種極端負債態度下的錯誤人生。
一、無債一身輕嗎?
每個人都愿意自己的資產越多越好,但負債是越少越好嗎?
根據一項網上調查發現,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率在10%以下居多,30%家庭的資產負債率是個位數。
有些人喜歡義正言辭的標榜自己的金錢觀:既無外債,又無內債,即既沒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欠款,也從不低頭向親戚朋友借錢。
看個現實版案例,小A和小B是2008年畢業的研究生同學,住房對2009年初的兩人來說都是剛需,當時北京的房價即將進入由低到高的拐點。
小A首付80萬,公積金貸款50萬,10年期。父母一再告誡他不要多貸款,房貸壓死人的。于是小A買了朝陽區四環外的非學區商品房。
小B 首付80萬,貸款100萬,20年,買了海淀區實驗小學附近的學區房,因為公積金貸款上限80萬,小B做了公積金和商貸組合貸。
小A秉承父母的理念,壓縮日常消費支出,四年時間盡快還完了公積金貸款。無債一聲輕,可輕松嗎?沒有學區房,孩子小學上了不入流的學校,小升初想擇校進入西城、海淀,但因為北京小升初跨區政策的收緊,初中仍未跨出朝陽區。隨著孩子的長大,小A想換大些的房子,但置換成本一再高漲。
小B雖說當時貸款壓力很大,但學區房易租易置換,升值的潛力也很大。小B沒有著急還貸,2010年又用存款付了一套開間的首付,房屋出租的收益剛好和開間的銀行貸款持平。
經歷過北京房地產沖擊的人談起當初往往追悔莫及,最常說的就是,“ 早知如此,當初我該怎樣,現在會怎樣?!?/p>
“該借不借,該貸不貸” 演繹了一出“錯失的房地產黃金十年”,暫時的“無債一身輕”放在時間的長河看是“未來的不輕松”。
二、過度負債,被負債拖垮的人生。
因投資、創業失敗、意外事故、身患重病陷入負債累累,屬于人生風險控制不到位;因賭博、高利貸深陷債務的泥沼之中,則可憐又可恨。
比如,近兩年,校園貸衍生出一系列的校園高利貸、裸貸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有些釀成了血腥事件。大學生們涉世不深,缺乏相關金融常識,由于家庭拮據或貪慕虛榮而欠下了無法償還的負債。
再比如,今年上半年沸沸揚揚的山東“辱母殺人案”,案件背后的起因亦是利滾利的高利貸造成了一場暴力催收大禍。
負債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利貸,負債的底線是高利貸堅決不能碰。
以上兩種極端的負債態度,實不可取。
2,正確的負債姿態是什么呢?
我們要想明白三個問題。
第一、該不該貸?什么時候貸?
1、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在成本低、利息低的時代適度借錢,這時利用杠桿效應,用小資金撬動大資金來賺取一些財富。
2、如果有好的投資機會,好的投資項目,當它帶來的收益大于負債的成本,應該果敢的貸,用負債資金帶動資產增值的潛力。
第二、應該貸多少?
應該貸多少則取決于兩大負債比率:資產負債率和財務負擔比率。
第一個財務比率: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總資產
資產負債率是企業財務分析經常用到的指標,也常用來衡量個人或家庭的綜合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一般50%為宜。
第二個財務比率:財務負擔比率=年負債/年稅后收入
財務負擔比率是到期需支付的債務本息與同期收入的比值,反映一定時期(比如一年)財務狀況的良好程度的指標。財務負擔比率不應超過40%的警戒線。
人們關注第一個比率較多,而往往忽視了第二個比率。企業運營常說“現金為王”,家庭經營亦是如此,資金鏈斷裂導致的負債務債危機比比皆是,債務負擔比率能幫你系上抵抗風險的安全帶。
第三、問問自己為什么而貸?
為什么而貸?要區分出“好負債”和“壞負債”?!昂秘搨笨梢郧藙迂攧崭軛U帶來成倍收益,壞負債則反之。我們要積極增加自己的“好負債”,規避“壞負債”。
“好負債”,即負債帶來的收益(或好處)要大于成本(或利息)。比如貸款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投資性住房,投資健康的健身卡。
“壞負債”,是純“消費性”的債務,是花未來的錢滿足個人/家庭的提前享受。比如:汽車債務、裝修債務、國外旅行(分期付款),買名牌包。
“提前享受”還是“延遲滿足”,花未來的錢還是為未來積累財富。你的負債你做主!
3,負債是種能力,負債也是種福利。
當你有穩定的收入,當你有充足的資產保證,當你有漂亮的征信記錄,你就有了負債的能力。
當負債的收益大于負債的成本,你就享受到了負債的福利。越富有越容易借到Q,越富有越容易掙到Q。
有能力的人才能享受到負債福利,但請慎重撬動負債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