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最厲害的,莫過于這三種人。
第一種能守住自己的嘴巴,無論是吃話說話,都自律有分寸。
第二種能守住自己的善良,始終堅持并守護內心的良善和初心,不因惡意的存在而使善良遭受毀損。
第三種能守住自己的厚道,為人處世大方得體,心存仁愛之心,以德抱怨以善報惡。
這三種看似簡單,但做到其實很難。
1. 守口
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一個小城,臨行前別人告訴他,那里的蚊子特別厲害。
到了之后,正當他在旅店登記房間時,一只蚊子在馬克·吐溫眼前盤旋,這使得職員尷尬萬分。
馬克·吐溫卻滿不在乎地說:“貴地蚊子比傳說中的不知聰明多少倍,它竟會預先看好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顧、飽餐一頓。”
一句話逗得服務員不禁哈哈大笑。
結果,這一夜馬克·吐溫睡得十分香甜。
原來,當天晚上旅館全體職員一齊出動,驅趕蚊子,免得這位受人歡迎的大作家遭受蚊蟲叮咬。
口為禍福之門,懂得謹言慎行,照顧他人感受,才是智慧之舉。
俗語有云:“語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難拔。”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曾國藩就經常告誡兄弟們和手下人要戒多言,說話語氣要溫和。
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
學誠法師說:“你嘴里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
人的嘴巴就像存錢罐,嘴巴富貴,家庭才能興旺,人也更有福氣。
2. 守心
記得看過兩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個生病的朋友,剛好碰上外族敵寇攻打那座郡城。
朋友勸巨伯離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這兒吧。”
巨伯說: “我遠道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換得生存,這難道是我荀巨伯能做出來的事情嗎?”
最終他沒有離開。
郡城陷落后,敵寇進了城,很驚訝荀巨伯還待在這里。
于是問他:“我們大軍一進城,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還敢一個人留下來?”
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如果你們非要殺他,我愿意用我的命來抵換。”
敵寇聽后內心大受震動,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個有道義的地方。”
于是就撤軍而回了,整個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他還有個弟弟叫趙禮。
有一年,作物歉收,人人挨餓,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里,懇求那班強盜們說道:
趙禮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愿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弟弟死活不肯答應。
他說道,我被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
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守住善良的重要性,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還。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對人的感悟和研究的結晶。
保持善良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品德。
而你的善良終究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
像荀巨伯、趙李兩兄弟,他們因為善良,最后遇難時自己救了自己。
他們不經意的善行,不僅幫助了別人,也會自己留下了福報。
法國作家雨果說: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人。
莎士比亞說:善良的心,就是黃金。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
3. 守道
17歲時,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業績全廠第一。
可他卻要跳槽去一家塑料產品公司謀取發展。
臨別時李嘉誠找到老板,認真地說:
“五金行業面臨的危機很大,塑料制品將迅速代替眾多木質或金屬制品,您要么趕緊轉行做前景好的行業,要么調整產品的種類,盡量避免與塑料品沖突。”
有人問他都離開了為什么要提醒前老板。
李嘉誠說:“人生在世,要多替別人著想,不能眼看著有人要遭難而袖手旁觀,發現了問題不說我心中不安。”
凡事為自己考慮,這是人的本性,但絕非為人處事的原則。
只有盡可能地為對方著想,才是真正成功的為人處事原則。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 這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
在民國的文人里,胡適的厚道是出了名的。
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個角落,以至于當時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的朋友胡適之”。
這樣的好人緣,和他的厚道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感到世態炎涼,經常被人利用又被踐踏。
其實這都是缺少厚道的緣故。
誠如易漲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俗話說得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
厚德而后載物,厚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際往來多替人著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寬闊而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