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1月的新書,《端粒效應》(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第一作者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因為對端粒的研究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第二作者埃利薩·埃佩爾從事精神病學研究,她們都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這本書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深入解析了衰老的秘密,以及我們如何延緩衰老,讀完我很感慨,歸結起來就一句話,真的是知識改變命運啊。
一、衰老的秘密
我們知道,人身體里的細胞在不斷地分裂、更新、替換,表面看每個人相貌、體型都沒變,但細胞卻換過好多遍了。也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幾乎就是一個新人。但,有些細胞分裂一定次數之后,就不再更新了,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也就老了。
限制這個分裂次數的,原理就在“端粒”——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復制染色體,端粒內側的DNA是全面復制,但是端粒外側的DNA,每次都會少一點,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復制,細胞就不能分裂了。
簡單說,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一個常人,大約出生時端粒長度是一萬個堿基對,35歲時還剩下7500個,60歲就只剩下4800個。
每個人的端粒變短速度不一樣,所以衰老速度也不一樣。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一切都在于端粒。
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命。
二、一個好消息
布萊克本告訴大家:端粒是可以再次變長的。原來,端粒可以通過端粒酶的作用減緩變短,甚至實現增長。但人體中端粒酶的活性經常不足,而通過吃藥等方式補充端粒酶難以把握劑量,如果過多,某些原本不該繼續分裂的分裂了,癌癥就來了。
端粒酶不足,人會變老;端粒酶過多,人會得癌癥。
只有靠人體自身機能生產端粒酶,才能剛好控制在危險線以下,不導致癌癥。
三、早衰的成因
輪到長期從事心理壓力研究的第二作者埃佩爾閃亮登場了,她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長期照顧家里生病孩子的媽媽們,看上去都老得特別快。于是,她聯系布萊克本來測量這些媽媽們的端粒長度。
大量測量后,發現了三個事實:
1.總體來說,一個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越長,她的端粒長度就越短;
2.那些感受自己照顧孩子壓力特別大的母親們,端粒最短;
3.這些感受到壓力最大的母親,其端粒酶活性也最差。
原來,是生存壓力讓她們老得這么快。可是也有一些母親,照顧孩子時間很長,端粒并沒有縮短太多。原來,壓力本身并不是問題,而是你的壓力感究竟有多少,即“你對壓力的反應”的反應。
人面對壓力,一般有兩種反應,威脅和挑戰。就是那些長期感受到前者的人,端粒會變短。如果感受到后者,也就是遇到壓力很興奮,化壓力為動力,聞戰則喜的人,端粒還會變長。
四、元兇全來了
真正影響端粒的是長期的、嚴重的負面情緒,除了對壓力的威脅反應之外,還有以下幾種。
1.敵意。看哪兒都覺得不對,以男性居多。敵意會讓你跟人際關系變差,陷入更放縱的生活方式,比如貪吃、抽煙、喝酒,進而端粒變短。
2.悲觀。女性比較多,總對事物有負面預期。其實,悲觀是一種心理保護,為了不失望。預期很好,結果不好,你會非常失望。所以,有人為了不失望,寧可選擇悲觀。
3.耿耿于懷。很少有人知道“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即使知道,人還是很難忘記沉沒成本的,比如失戀走不出來就是典型的被沉沒成本束縛。你明知道這件事想也沒用、不值得再想,可是你無法停止想它,這會減弱你的端粒酶。
4.抑郁癥。耿耿于懷嚴重的,就會抑郁,這可是端粒的大敵,時間越長,端粒越短。這很恐怖,我看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全世界有3.22億人受抑郁癥的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4%,幾乎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抑郁癥。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但,個人感覺,中國問題沒那么嚴重,估計這和當下中國人普遍對未來的預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關。
五、元兇的對手
克服這些負面情緒,最好用的一個辦法,我親測極其有效,屢試不爽的就是“自我關懷”——旁觀自己,像對待一個好朋友那樣對待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情不要過分自責(詳見前文《B計劃》)。比如你現在失戀了,痛不欲生,就想像有另一個自己看著自己,半帶嘲諷地說:你看你好不成熟,多沒骨氣,太小題大做了吧。
書中講到,人每天會產生65000個想法,90%的想法都是沒有意義,所以一個人有各種不好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當你遇到一個負面想法,你知道它只是65000個想法中的一個,就不會太在意。(不知道怎么得出65000這個數字的,按這個說法,我每天大概還有6500個有點意義的想法,可是,我好像沒那么多呢。)
冥想同樣有用,這本書比較推崇冥想。
還有,找到人生的目標也有用,這并非心靈雞湯。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退休老人去當志愿者照顧患病兒童,每周工作15個小時。盡管照顧人會帶來壓力,但是這些老人當志愿者之后身心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因為,他們找到了人生目標,也可以說是使命感。所以,做一件事,不要急于去解決問題,首要的是——賦予意義,比如今天早上你去擦皮鞋,一般人有的有點不情愿,有的則沒太多情緒覺得無所謂,但你可以認為你是為了活出更好的自己,還可以認為你這是為提高國民素質做積極貢獻。
六、主動地長壽
光搞定元兇還不行,我們還得更主動地作為,這個東西我們都很熟悉,那就是鍛煉。
有人調查了1200對同卵雙胞胎,他們基因一樣,后天生活環境也差不多,結果是那個愛鍛煉的比不愛鍛煉的端粒長。
當然,現在鍛煉好像被誤解的太多了,有的完全是為了裝逼,有的是為了作秀,有的是為了自虐,有的是為了泡妞……
就增壽而言,其實很簡單,并不需要搞成行為藝術。原理如下:鍛煉可以增加自由基這種東西,自由基增加本來不好,但人體面對突然增多的自由基,會激發身體対抗性地增加比自由基多的抗氧化劑——減輕氧化應激——簡單說就是讓細胞不亂來。
書中講了兩個實用訓練法:
1.有氧耐力。跑或走都可以,強度達到稍微感到有點氣喘呼呼,但又能說話的程度即可。每次40分鐘,每周三次。
2.高強度間歇。先熱身10分鐘,然后把下面活動重復四次:快跑3分鐘,慢跑3分鐘,走路恢復10分鐘,每周三次。
我看最近《時代周刊》也提到類似觀點,運動可以減壓,類型就跑步和力量訓練兩項即可,以及每周不用每天鍛煉,一周累積達到150分鐘即可。更神奇的是《應用心理學》期刊講到,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精準的散步數據,10500步,走到這個步數,愉悅心情的效果最好。怎么來的我也不知道,大家知道就好,做個參考,西方人很講究精確和量化,有時會有些過頭。
根據我接受的一些專業意見,以及個人經驗,走路是很好的鍛煉,跑步尤其是劇烈運動不提倡,減脂最好是飯后兩小時運動,走路可以不連續,每天累積到一定量即可。走多少步?我是每天20000以上,有依據嗎?幾乎沒有。我只是簡單了解了一下一個原始人每天大概會走15-20公里,由此換算為我日行20000步以上(其實,兩萬步還有另一個秘密,等哪天說到《巨人的工具》再揭曉)。
七、重病的前兆
從端粒角度看,你的體重與健康無關,關鍵是你肚子有多大。如果肉是長在皮下脂肪,表現為四肢較胖,那沒關系,可能對身體還有保護作用;怕的是肉長在胸腔腹腔,包括肌肉和肝肥大,明顯表現就是肚子大。
肚子大反映新陳代謝水平低,會讓端粒變短。從分子生物學角度,這可能導致I型、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就是胰島素不夠用,而II型糖尿病則是胰島素這個作用機制失靈了。兩種糖尿病的結果都是血液里集聚了大量的葡萄糖,可是細胞并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
當然肚子大也不一定必然導致糖尿病,書中講到下面4個癥狀之中只要具備3個,就是新陳代謝綜合征——即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癥的前兆。
1.肚子大,腰臀比過高;
2.膽固醇超標;
3.高血壓;
4.胰島素抵抗;
除此之外,肚子大還會讓細胞更容易發炎,進而干擾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破壞會進一步讓細胞的端粒縮短,端粒縮短又會導致更多發炎……于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八、減肥的飲食
減肥絕對是當下的超級熱門話題。有人說自己不善言辭,不知道怎樣和人交流,我說這還不簡單,從討論減肥開始套近乎嘛。因為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怎么減都減不下去的,一種是怎么吃都長不胖的,和前者談減肥你要喚起他的同病相憐感,重在經驗互補;和后者談減肥則要裝出一副無知菜鳥樣,重在隱性吹捧。
至于減肥的方法,不計其數,可以說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種,但通用的最常見其實也是錯得最深的,就是不吃。據統計,用挨餓方法減肥的人,就算暫時減下來了,五年之內仍然保持這個成果的,還不到5%。
挨餓減肥有幾個問題,第一,導致營養不良,造成身體機能不可逆地受損;第二,人是一個有機體,你越吃得少,身體就吸收得越好;第三,營養不良讓你由內而外地渴望食物,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馬上報復性反彈。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該吃還得吃,吃飽了多運動才對。那吃什么呢?
1.部分對端粒有害的
紅肉——哺乳動物的肉;加工肉類,比如香腸、火腿;白面包;含糖飲料;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過量飲酒;
2.部分對端粒有益的
植物纖維、全麥;蔬菜;堅果,豆類;水果;海帶;Omega-3;咖啡。
九、做不了主的
前面的內容,好像都是我的地盤我做主,長壽還是早夭,都是個人選擇,但有些因素我們是獨自做不了主的。
1.沒錢對端粒不好,但只要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金錢對端粒的直接影響并不大。
2.社會關系比金錢重要,住在凝聚力高的社區,跟家人和朋友相處融洽,那就算錢少點也沒關系。
3.受教育程度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端粒就會越長,還上不封頂。這真是讀書人的特大喜訊啊。
4.職業也很重要,社會地位高的端粒越長。
十、孩子的端粒
說完自己,最后我們來看看孩子。
1.遺傳。端粒長度是可以不通過基因遺傳的,稱為“直接傳遞”。即,如果懷孕時父母的端粒因為后天環境原因比較短,那么哪怕雙方都不攜帶什么能讓端粒變短的基因,他們孩子的端粒,也會一出生就比較短。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更為重要。
2.壓力。如果孕期心理壓力大,母親的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過多的皮質醇對胎兒非常不好,會帶來一系列癥狀,比如說胰島素抵抗。有研究發現,懷孕期經歷了親人去世和離婚這種人生重大打擊的女性,孩子的健康狀況差、端粒短。
3.家庭環境。缺少父母關愛會有一系列身體和精神問題,端粒短只是其中之一。
以往,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過程很長,效果難測。這本書是名副其實的知識改變命運,因為它簡單易上手,說不定,從你讀完的這一刻就開始實實在在發揮作用了。
當然,樂觀之余我們還是感到有些隱憂,尤其是最后一點,這不是又一個惡性循環嗎,一代比一代差,貧者愈貧?
話說回來,就算端粒短會遺傳,家庭環境難改變,仍然可以通過知識的傳播,讓窮人及其孩子懂得這些道理,進而主動迎戰壓力,去做一些讓端粒變長的事,掙脫先天的桎梏,戰勝“注定”的命運。這才是真正的“知識改變命運”,面對困難,我們誰都怕,但正因為誰都不敢上,迎難而上,才叫勇敢。
何況,有些困難,你逃脫不了。就像減肥,吃飯攝入能量你是躲不過的,關鍵在吃完后你怎么辦。
此文為萬維鋼《精英日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