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所面對的焦慮和痛苦大多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妥協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為此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就如同一個馬車夫,一旦開始想著即要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這等好事,焦慮就會來了,之后就是各種的不如意和痛苦,因為違背了事物規律而行事,所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知道了這些之后,那我們是不是第一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知道要放棄的是什么(時間的朋上也說過,要得到一樣東西,要么用現有的去交換,要么付出時間和勞動去交換),把自己要放棄、能放棄的東西列出來;
第三,知道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然后才會有自主的行動。想明白了之后,“損失出來的時候你不會慌張,因為已經分析到這些損了”。
凡是遇到重要的事情,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在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最好問自己這個問題:自己想要什么?要放棄什么?以及要承擔什么責任?“尤其在你鉆牛角尖的時候,當有任何焦慮和痛苦反應的時候,你要立刻跳出來問自己,像一個旁觀者反問自己你會看的更加清晰明了。
當今社會大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很多行業的變化也非常快,所以,大部分人很容易感受到焦慮和痛苦。我認為“焦慮和痛苦最大的核心原因是缺乏這樣直面的思考。不是說我們沒有焦慮和痛苦,而是說能夠用這樣的思考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另外一個是我們要多關注人(關注人的成長)而不是關注事。如果多去關注人,就不會有那么多焦慮和痛苦了,因為你關注的是人的成長,而不是某一件事的成敗得失。通常一個認真做事而又善于總結的人,即便是事情失敗了也可以推動人的成長。
尤其我們為人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如果你的反應是去指責小孩,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孩子的情緒。
正確的反應是,你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親、長輩,應該多去幫助孩子成長。而成長本身會解決這些讓你不滿的問題。首要的應該是耐心去聆聽孩子的需求,關注他的成長,而不是總是批評孩子“為什么不這樣做,為什么不那樣做”。批評的結果是,“自己嘴皮子爽了,孩子沒有什么變化,跟你的關系也越來越差”。
所以,一個人只要在現實世界中生活、工作,跟其他人發生協作關系,就會有焦慮和痛苦。因為永遠會有新的挑戰和預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能做到這兩點,正確面對焦慮和痛苦,關注人而不是關注事情,焦慮和痛苦就會被慢慢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