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樂;
哀樂,中國人最易聽懂卻難以卒聽的音樂。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無數種哀悼音樂版本了,但要說最深入人心的,一定是每天至少被200萬殯儀館播放的《哀樂》。
這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新中國國歌指揮第一人羅浪改編配器、指揮演奏的國家葬禮樂曲,是中國音樂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哀樂》起源
1942年,受陜甘寧邊區政府委托、魯迅藝術學院的委派,魯藝一行九人前往慰問保衛邊區、保衛河防的將士們。同時,大家還擔負著一個任務,即深入到工農兵中去收集民間音樂。
安波、劉熾、馬可、關鶴童和張魯,一邊采集民間音樂,一邊到前線演出慰問。在米脂果印斗區常石畔村,當地人向他們推薦了著名嗩吶民間藝術家常峁兒。并從他那里收集了三十多個曲目,尤其令人動情的是喪禮用樂曲《鳳鳳嶺》,于是就記下了這首樂曲的譜子。
二、第一次演奏
據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資料記載,1943年春,劉志丹烈士靈柩從山西移回陜北志丹縣。志丹陵園建成時要選一首祭奠英靈的曲子。魯藝受委托推薦使用了此曲,并組織了一支由小提琴、手風琴、三弦等約十人左右的迎送靈柩樂隊,由八路軍軍樂隊、“魯藝”樂隊與民間樂隊聯合演奏了這首凄楚動人的“管樂曲”,并由安波為此曲填詞并唱奏了這首歌,歌名為《公祭劉志丹》。劉志丹成為本曲追思第一人。
后被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入1945年4月出版的民間音樂研究資料叢刊之四《器樂曲選》。
三、羅浪改編成經典
而我們今天最熟悉的,以及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舉行葬禮時都在使用的,就是由羅浪編曲的《哀樂》。
建國后,為了國家禮儀的需要,作為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羅浪對此曲進行了再創作。
在《哀樂》中配置了和聲,加入了西方樂器,改成了現在銅管樂的形式;由原來的大齊奏配器形成標準的大軍樂隊譜;將原本較快的2/4節奏改為舒緩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變奏為如今的三段式結構;并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于全曲最強音處采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苦之后又激昂而堅決。開辟出一種“哀而不傷、悲而壯美”的嶄新境界。
四、服務全國人民
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將士的典禮上,羅浪編曲的《哀樂》首次演奏。
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這是《哀樂》首次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采用。中央批準將羅浪編配的《哀樂》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
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
后來,許多逝者的家屬認為《哀樂》表達了對逝者深厚感情,便在葬禮上播放,《哀樂》走向全國,沿用至今。
五、送別作者,致敬英雄
《光明日報》曾評價稱,中國的《哀樂》比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的第三章還要感人,還要深刻,還要悲壯。尤其是此曲的后半段,簡直在震人心弦,呼喚著人們靈魂深處的感情。
《哀樂》,是羅浪影響最廣的作品之一。盡管羅老一直回避用"創作"這個詞來界定自己的藝術勞動,也沒有收取一分錢版權費,但這支曲子的確凝結著他無盡的心血。
2015年7月12日羅浪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追悼會上用羅浪創作的《哀樂》為他自己送行。
上書挽聯 “游子赤子學子五線譜中彈指金鐘回響,軍樂軍影軍教開國典上揮棒哀樂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