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深柳讀書
面對孩子哭鬧、發脾氣等負面情緒時,家長該如何引導?
不能壓抑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哭鬧時,家長就會威脅孩子:“憋??!不許哭!你再哭就不要你了!”少大一點的孩子:“看你這孩子,一天天的死犟死犟的!再哭!你給我滾出去”我們家長萬萬不可這樣!
因為負面情緒如果不抒發出來,它永遠在那里,會累積在孩子心里,日積月累,他就會用更加嚴重的形式爆發出來。另外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在孩子身體內,會對孩子的身心都會造成傷害,有的表現為膽小懦弱,有的則表現為乖張暴戾。
不給孩子貼標簽
很多父母特別受不了孩子大哭大鬧,會訓斥:“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皮?“你這孩子怎么不聽話?”“你這孩子脾氣怎么這么倔?”會讓孩子覺得哭、傷心、難過、憤怒都是不對的。孩子會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更容易有失控感。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人有情緒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沒有情緒的人是沒有感情的,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即使你當下情緒不好,亂發脾氣了,這也不意味是你不是好孩子。
我常常給兒子說:“每個人的身體里都住著‘天使’和‘小怪獸’,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那就是被‘小怪獸’控制了,你就讓你的“天使”把‘小怪獸’打敗!”
在這樣狀態下,孩子會認為并不是孩子本身不好,而是他身體里的‘小怪獸’在作祟。他就會很快冷靜下來調整心態,讓他的“天使”打敗“小怪獸”。
不和孩子談條件
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應該是孩子乖了,我們就喜歡。孩子不聽話了,我們就討厭。
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原來只有自己乖、聽話的時候,才配得上父母的愛。這種認知是特別危險的,容易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因為我們在對孩子的情緒談條件、講價格。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情緒管理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共情。
共情,就是我們能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先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然后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他把負面的情緒和引發的事件也給我們表述出來,讓他的情緒得以釋放,然后肯定他情緒存在是正確的,然后再幫他描述出,他內心的感受。
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如果你難過,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媽媽在旁邊陪著你?!?/p>
“需要的話到媽媽懷抱里哭,我等你平靜下來。”
“你真的好難過,我如果是你也會特別難過?!?/p>
當我們自然、真誠地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傳遞給孩子的才是真接納。
等孩子情緒發泄完以后,他會自我調整,他還會自嘲的說:“嗯,我剛才真的是被小怪獸控制了,現在已經把小怪獸打跑了!”
這樣不僅疏散了孩子心里邊情緒的郁結,還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小時溝通良好,他對父母就會產生很深的情感的信任和依賴,即使等孩子長大了以后出現問題父母批評指正,孩子也不會出現青春期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