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聽過二八效應,80%的業績來自20%的員工。
企業為了達成業績,往往都是以結果為導向,所以無論薪酬還是激勵都會讓20%的員工獲得更多的資源。
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員工多勞多得,企業重點培養。但是,在人力成本無限上升的現在,招聘成本飆升,養一個普通員工的成本也是一天比一天貴。
而且,95后00后開始稱霸江湖,他們大多數生活條件富足,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員工,不以前20%為目標,我們未來的前20%非常有可能沒有承擔80%業績的意愿。我們目前的機制,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還合適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使命必達》,就是一種新的模式——抓業績平平的80%!
讓80%的普通員工,踐行職責,使命必達,培養他們成為優秀員工,從而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整體業績。
那怎樣培養呢?接下來我們將學習一套完整的員工培養體系。
80%的普通員工之所以不夠優秀,有三點,第一是不知道怎么做,第二是堅持不了,最后呢?不愿意做!這套員工培養體系就是針對這三套形成的。
? 一、會做
想要員工知道做,那么在傳授工作方法時有三個關鍵:
一、制訂步驟,制訂指示具體行為的工作手冊;
二、確認精準行為是否增加——檢查表;
三、反復練習——采用系統脫敏法,制定子目標,循序漸進的做。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指令:
加強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
努力學習英語口語,
整理好辦公桌面,
在客戶接待方面多下功夫,
提高客戶滿意度
請問下我們員工聽完我們的指令和方法,知道怎樣做嗎?
所以,教方法,不是簡單的說一說,觀摩觀摩就會的。
希望員工采取行為就必須伴隨著具體性,要傳達給員工的不是口號,而必須是具體做法。
行為科學中有一條MORS法則,具體性原則,對行為作了明確的定義:
M 可計量次數,可以計算出做了多少
O 可觀察,無論是誰看到或者聽見,都知道這事怎么做
R 可信賴,如果讓多個人來看,他們都會認為是在做同一件事
S 明確化,誰在做、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明確
同時具備以上四要素,才能稱為行為,關注行為就必須像這樣徹底消除含糊性。
例如,加強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
可以具體到:每天安排三次與其他部門的員工交流的機會,在每周一次的部門會議上公布結果。
例如要讓員工知道怎樣好好打招呼,就要具體到:
面帶微笑,正對對方,聲音洪亮的說“您好”,保證5米外也能聽到,同時點頭示意。
只有拿到這樣的工作手冊,員工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做。
無印良品就是靠著2000頁的工作手冊,才將業務方法轉變為不依賴個人悟性或經驗的機制。從而做到世界知名。
在制作了具體的工作手冊以后,還會有個問題就是,員工不做怎么辦?所以呢,我們就需要第二步,管理者來檢查。
管理者檢查也要具體,以什么頻次、什么時間來檢查,檢查員工的什么動作,所以就要配套的檢查表。
最后呢,我們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員工的心理和身體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你不能一上來就讓員工每天上門拜訪20個客戶。員工心理大,身體也受不了這么大的運動量,所以要從1開始,逐步增加。
二、堅持做
人們為什么會“堅持”某些行為呢?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這個行為會帶來理想的結果。
人們堅持行為,首先要有發起行為的條件,然后付諸行動,最后產生這個行為的結果。
這個結果會促使人們進行(或不進行)接下來行為。
這在行為科學中稱為ABC模式。
A=antecedent (先決條件)——發起行為的契機、行為之前的環境
B=behavior(行為)——行為、言論、舉止
C=consequence(結果)——行為導致的結果、行動之后的環境變化。
能夠讓行為持續,也就是對堅持行為產生影響的是c結果。
例如,我們可以將“房間冷,打開空調”這個行為放在ABC模式當中來看。
房間冷相當于是a先決條件;而按下空調開關就是b行為,此時結果c是空調吹出冷氣的話,今后應該就不會有人再做,“房間冷,打開空調”這個行為。
想要堅持,就要讓做事的員工看到做這件事能帶來好處。
這個整個過程包含ABC三個環節。
A、先決條件
例如,如果需要增加的目標行為是事務性工作,給予支持的方法,包括“購買舒適的椅子”、“播放有助于工作進展的背景音樂”等。對行為給予支持,換言之,就是創造愿意工作的環境。
B、行為
好麻煩,不想做,
太難做,不想做,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人類行為原理,那么如果設法使事情不麻煩不難做,人們自然就會付諸行為。
針對麻煩,要為員工準備工作手冊,具體明確地指出實現目標應該實施的行為。而且是分解為小目標,一個個來。
太難做,就要降低難度。假如要養成,跑步的習慣,如果每天練習后將跑鞋放進柜子的深處,那么每次想鍛煉的時候都必須從柜子里取出跑鞋,這個方法就很麻煩,而如果把跑鞋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就非常簡單,這就是降低難度。
在公司中也可以想出不少辦法,例如規定,報告、聯絡、協商,可以用手機發個短信就可以減少溝通成本,例如減少審批所需的步驟,從體系和規則方面降低難度,就能使行為更容易做到。
C、結果
也就是說我行動是要有個成果的,這個成果就是獎勵,例如為了考證而學習,必須每天堅持才能取得成果,可以設定一些完成每天完成學習任務后的獎勵,像安排時間玩喜歡的游戲等。
我建立了一套機制,傳給員工方法,讓員工繼續堅持,但是還是有可能效果不好,對吧!
因為很多員工對于工作的態度是“不得不做”,他們內心是不愿意的。我們怎樣從“不得不做”,轉為“因為想做所以做”呢?
三、愿意做
想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可以不僅僅從錢下手,還有一個新的理念:整體薪酬回報!
整體薪酬回報的六個要素:
A、感謝和認可
任何員工是重要的工作伙伴,對他們表示感謝。
過去管理中的認可,主要是對結果的認可及業績的認可。即“不錯,你很優秀”。
而今后,需要對行為認可。當員工采取精準行為時,要對他表示認可。即使沒有達到銷售目標的數字,也要認可員工們增加了拜訪客戶次數等“行為”。
尤其對于非銷售部門及事務性工作,認可其工作的意義、非常有效。向員工表明“多虧有你,你的工作對公司非常重要”,這樣做很重要。
B、兼顧工作和生活
人為了什么而工作呢?其中一個答案就是要讓生活更充實。
例如靈活處理員工的考勤形式,重視員工的個人生活,這也是一種報酬。
尤其對于女性員工來說,這更是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
C、企業文化、組織氛圍
你的公司是否信息暢通,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和想法,員工不分職務、年齡和立場都能相互認可呢?
如果團隊成員之間相互拖后腿、拉幫結派相互斗爭,就不可能有人忠誠于這種陰暗的組織。在這種氛圍下的企業員工,可能很少有人會考慮努力工作取得業績。
D、發展機會
對于進步欲望強烈的員工,支持他成長也是報酬。
提供參加研討會和進修的機會,在公司內設立幫助員工提升職業發展能力和水平的制度,也是具體的報酬形式。
E、改善勞動環境
職場,即辦公室的選址和氣氛對于員工來說也很重要。如果辦公場所位置方便,環境優美是最好不過。此外,配備性能卓越的電腦或者便于使用的辦公文具等,為員工提供“易于工作的環境”,也能成為努力工作的動機。
F、對具體行為的明確指示
工作指示不能含糊不清,想取得成果,需要明確要做什么、怎樣做,給對方作出具體的行為指示。給員工提供工作手冊和檢查表就相當于這一點。
“教給員工正確的工作方法”,還有“讓員工不要做沒有意義的工作(不確定是否對取得成果有用的工作)”,都是領導者必須給予團隊成員的重要報酬。讓員工做沒有意義的工作,是最降低行為自覺性的事情。
以上六種方式全面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主動做,而不是被動做。
要讓員工重復能夠取得成果的有益的行為(工作手冊、檢查表、循序漸進),行為的“結果”很重要,必須提供能夠成為“動機”的結果(ABC行為)。
動機未必是金錢。通過整體薪酬回報的思維方式,考慮什么是會讓員工感覺“得到回報”的動機。
設定目標時,不要設定一步到位的大目標,而應該通過詳細設定子目標,給予員工自我成就感、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