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了馮客(Frank Dikotter)的三部曲來讀,是關于中國1949-1976年的歷史。作者是按照“大歷史”的方式來寫的。力圖呈現一個當時的時代全景。不僅有高層的政治決策,也有很多普通人群的生活場景的描繪。從閱讀感受來看,確實是做了對當時的全景式描繪。
一直在找中國當代史的書,這個三部曲非常貼合我的需要。
對于從前在歷史課上簡單學過的一些歷史事件,在這本書中看到了這些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和后果展現,雖然只是作者依據有限資料做出的片面之詞,但是也還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
作者認為“大躍進”是理解1976年之前歷史的核心。大躍進之前有“小躍進”,后來“學大寨”則是另一種形式的“大躍進”。
政治領導者試圖通過“躍進”的方式來超常規的提升社會發展。然而卻受限于各種客觀條件“欲速則不達”,最后釀成社會悲劇。
政治上的高壓,讓過高的生產指標層層加碼下發,而下層通過“浮夸風”的方式來應對。浮夸的上報又導致上層在虛假信息的基礎上過度樂觀,進一步做出更加脫離實際的規劃,進行大規模的進口和工業擴張,大規模的進口必須依賴更大規模的出口來支持,這需要在浮夸的數據上對農村進行超出實際能力的汲取。最終釀成了大饑荒。
書中對“除四害”的講述也讓我覺得新奇。最高領導做出了“除四害”的倡議,這個倡議被層層加碼后成為一個必須要定量完成的任務,各地都需要在指定時間之內,上交給定數量的蒼蠅、老鼠尾巴、麻雀、蚊子。全國人民都被驅動著去完成這件大事。殺蟲劑被大量使用,大量的飛鳥和昆蟲被殺死,生態被破壞。第二年,蝗災開始,而殺蟲藥卻緊缺,面對蝗災無能為力,使得農業大幅減產。
另外還有對大躍進時期“興修水利”的解讀也非常不同。各地都征調了大量勞動力去修水庫和水渠。很多地方幾乎所有青壯年都被抽調走,導致正常的農業生產沒有人,這導致了農業大幅減產。由于相信“人定勝天”,但是不相信“知識分子”,所以無論是水庫的選址還是水渠的修建,都是政治領導隨意確定的,沒有任何規劃。這導致大量的水庫和水渠的修建并不符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導致土地鹽堿化、水庫淤積等災害,很多地方修了水庫和水渠之后,灌溉面積反而減少(或增加極少),但排水變差,最后反而成了人造災難。“大修水利”的實際結果,就變成了勞民傷財的有害行為。這也使得農業大幅減產。
所有這些因素疊加起來,一步步導致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大饑荒”。
雖然這些都是作者的個人意見,未必正確,但還是提供了很多對歷史事件新的認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