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4月騰訊4.0更新后,微信朋友圈作為新生事物受到廣泛追捧,大家在這里展示自我,互相關注,及時更新,樂此不疲。朋友圈成為了解朋友的一條便捷渠道,點贊、評論成了常態,一天不看就似乎少了點什么。
但我最近發現,越來越少的人開始不看朋友圈了。這讓我有興趣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朋友圈的類型吧。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生活型,思想型,工作型。所謂生活型,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生活狀態及時展現出來的人。喝茶、吃飯、運動、遛狗、逛街、購物、看電影、家人活動等等。思想型就是喜歡轉發一些有一定“思想”的文章,基本是自己欣賞喜歡的文章。工作型,展示的都是自己工作的狀態,在哪里調研,在哪里加班,在哪里創作等。
呈現以上三種類型文章的方式可以分為:圖片型(以照片為主),文字型,影像型(快手、抖音等)。
上述都是形而下的劃分。為何朋友圈失去了剛剛出道時的興奮點?必須作形而上的分析。
我們現在每天面對的信息可謂超級復雜,數量龐大,內容廣博,渠道來源眾多,時常難辨真假。在這些魚龍混雜的大數據面前,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擷取有價值的信息,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逃避不了的難題,這時就要學會選擇。過去我們常說的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溝通,這些都不錯,順應了那個時代的要求,但我們現在是否應該提倡要學會選擇了呢?
看看我們經常瀏覽的朋友圈內容,說句不客氣的話,很多都是無用信息。比如心靈雞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讀者文摘就有很多此類文章,那時我也是每期必買,以致現在還有一期珍藏版。但時隔那么多年了,世界已經不再需要喂雞湯來呵護人的內心了,那些其實就是啟蒙教育階段的東西,把孩童都該懂的道理拿來教育成人,不是自己弱智,就是別有用心。再比如曬自己的日常生活,逛個街,遛個狗,美食一下等等,這些本來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事情,曬一次就足夠了,還真把自己當明星整天曬,就沒勁了。再如曬工作,我有個黨校同學,官至副廳,到哪里去視察要曬一下,大會作報告要曬一下,我是經常懟他,干啥呢?就沒有一點正經事可以做嗎?
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微信,但從來自己不發朋友圈,也很少給別人點贊。分析起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實在太忙,沒有時間發,也沒有時間看,比如我的一個好兄弟,他有3800多個微信好友,微信主要是用來溝通工作的。二是性格非常嚴謹會保護自己的人,他不愿意大家通過微信了解他的生活和思想。而我則是即將變成第三種人,看得越來越少,自己寫。
自己寫什么呢?我現在主要是在簡書上寫點個人的心得,然后轉發到朋友圈。這是我認為最佳的方式。有些朋友申請了公眾號,比如我的兩個朋友都是這樣,一個名字是“老朱煮酒”,一個是“老宮問答”。他們都是學養深厚的學者,厚積而薄發,擁有大量粉絲。我不是公眾人物,就在簡書上寫挺好。
自己寫的東西有溫度,朋友看了會親切,雖然觀點不一定正確。
更多的時候,大家現在更愿意在微信群里聊天。為何?因為群里的人都是關系密切的人,比較容易真情流露。但20人以上的大群,我是不會發言的,最多插科打趣罷了。
我已年過五十,不同年齡階段的朋友有不同的需求,這里只是管窺,莫一概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