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本書叫《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它的英文名很短,叫作Supernormal,超級正常人或者超正常人。
讀完這本書以后,發現幾乎所有這些漫威里的超級英雄,都是童年逆境的承受者。而這本書給我們希望,它說你可以成為supernormal,你可以像那些超級英雄一樣,走出那個逆境,由于那個逆境給你帶來的那些打擊和挫折,讓你和其他人變得不一樣,你super,你變得更厲害了,你擁有了別人不具備的一些能力。
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從童年逆境當中走出來,而且你要能夠看到那個挫折所帶來的禮物,那個挫折怎么樣讓你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變得更強。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如何從童年創傷當中復原。
人體復原力
首先有個數據要告訴大家,童年過得特別健康,這種人在全社會只占到25%,也就是說75%的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
如果你的家里人喝酒,有一個酗酒的父母,如果他們打你,如果他們在你未成年的時候離婚,爭吵得很厲害。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欺負你,如果你學校里邊有人歧視欺負你。如果你受到過性侵害,受到過虐待,如果你遭遇過重大的暴力傷害,你的父母過早地去世等等。
你能夠找到特別多童年逆境的來源,所有的這些人都有機會能夠找到自我應對的自救方法,并且能夠成為一個超級正常人。這個能力叫人體內有復原力,我們雖然經受過這樣的打擊和挫折,但我們依然可以走出我們的起點故事。
起點故事
影響我們很多人的,是一個起點故事,什么叫起點故事呢?有另外一個詞叫閃光燈記憶。你記不記得你過18歲生日的那一天?或者你的女朋友和你第一次相愛的那一天,這叫作叫作閃光燈記憶。事
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有很多閃光燈記憶,但是對一個人影響至深的,是最早的那個起點故事。就給你帶來傷害的那個故事,這是造成我們童年逆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畫面,孩子們對這些東西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你知道人的大腦當中最神秘的地方,就是我們后邊有個杏仁核。人的大腦的成長過程,是由后往前長出來的,就是最原始的掌管我們呼吸,掌管我們生存行動的那個部分,都在后腦勺。前面發展出來的我們的語言,智力、邏輯性都在前面,從后往前這么長過來的。
童年逆境
杏仁核就在后面,他是掌管我們恐懼的這個部分,但你知道杏仁核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什么,就是當杏仁核越強的時候,布羅卡氏區域就越不活躍。
什么是布羅卡氏區域,在前邊這個地方掌管語言,也就是說當你的杏仁核調動起來的時候,你開始緊張,害怕,你那個原始的像野獸一樣自我保護的那個能力調動出來了,你要么打,要么逃。
在這一刻,你的語言系統開始關閉,所以會出現述情障礙癥。
一個經歷的巨大恐懼的孩子,你問他發生了什么事兒,說不出來,完全呆住了,尤其是如果這個創傷發生在童年,發生在很小的時候,你根本不能理解那些事兒,所以你完全沒法用語言表達那些事情。于是這些傷害會逐漸的變成一個秘密,深藏在你的潛意識當中。
為什么對孩子進行性騷擾或者對孩子進行這個虐待是非常重的罪,因為孩子根本沒法處理這些傷痛,他不像成年人一樣可以復原,他就會把它潛藏在記憶當中。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女孩小時候跟她妹妹在家里邊正在玩,突然看到一個人沖到她們家,開始在她們家翻箱倒柜的找東西“一定有,肯定有,藏在哪兒”,這樣。
她們兩姐妹完全愣在那兒,傻的,找啥呢根本不知道。等到她長大了以后,她才慢慢地理解那個人是個酒鬼,來她們家是找酒喝的,而她的爸爸也是一個酒鬼,他的爸爸做了什么事兒,虧欠了那個人,那個人到她們家來打鬧。
這件事情對這個小孩子來講,是童年的一個噩夢,但是她根本沒法表述出來,她說不出來。她也不能說“酒鬼”這個詞,因為“酒鬼”這個詞在她們家可能是一個禁忌。于是這些東西,就會進入到潛意識當中埋藏下來。
就像卡爾·榮格講過的,當你的潛意識,沒有能夠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它就可能是你的命運。
所以這就是我們對于童年逆境的一些反應,我們可能說不出來,我們沒法描述,但是它給你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很多人的童年逆境甚至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不要以為童年逆境是你打他,才算童年意境。
很多媽媽生完小孩以后,扔在那不愿意管,不愿意理他,這時候這孩子就已經開始感受到童年逆境。那種被拋棄的感覺,沒有人擁抱的感覺,他在后期會造成特別多復雜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家做過很多長期跟蹤性的研究。
現在知道童年逆境的這個原理了,那么我們來看看一個supernormal是怎樣應對這件事情。
怎樣應對童年逆境
第一個案例叫保羅的孩子,可能因為個子矮或者怎么樣,他在學校里邊整天受到欺負,就是校園暴力。欺負他的人,后來衍發成什么樣呢?誰跟他玩就欺負誰。
后來有一次他們班上終于來了一個從外校轉過來的同學,他就跟那個同學很開心在一起玩,終于有了一個伙伴,結果過兩天那個同學過來跟他講說:“我不能跟你玩了,我要再跟你玩的話,他們也會欺負我。”
他就始終是一個人,這種孤獨的被排斥的感覺,千萬不要以為只有打人才是欺負,在學校里邊不理一個人,孤立一個人,跟打他的感受是一樣。
心理虐待和身體虐待產生的效果,有時候心理虐待會更嚴重。
保羅有一天在放學的時候,那些小孩朝他扔石塊,結果一個石塊砸在他的眼睛上,流了很多血,這是他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因為當他回到家以后,那個眼睛都差點瞎掉了,后來去找醫生包扎,第二天他帶著那個紗布去上學,從這以后,這個孩子整個變了一個人,為什么呢?
因為他聽到了他媽媽跟他爸爸的哭訴,他的媽媽在房間里邊跟他爸爸哭說:“我覺得他們就是在欺負我們。”就他媽媽很生氣的講那個話,保羅說在那一刻,體內突然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就是憤怒。
他以前從來沒有感受過憤怒,他以前都是害怕,都是想取悅,想跟他們玩,他沒有憤怒過。但是這一次當他看到他的媽媽為此難過哭泣的時候,他產生了憤怒的感覺。
這是療愈的開始,就是憤怒本身,也是一種療愈的手段。
憤怒能夠讓人產生存在感,讓人認清現實和存在的狀況并且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于是這個小孩開始練習跑步,把自己的身體變得非常強壯,他越跑越快,他比別的小孩跑得快得多。
他去學習巴西柔術,所以他可以很容易的制服同齡人,但是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跑步又快,巴西柔術又學會了。
每天在身上穿上蜘蛛俠的衣服,并且穿好幾件衣服,他出門穿三四件體恤,他說這個緊繃的這種感覺給他帶來安全感。
他覺得自己就像蜘蛛俠一樣,他喜歡穿這種超級英雄的這種衣服去上學,每次放學如果有人挑釁他,他就用巴西柔術把對方制服,從此以后沒有人再欺負她。
由于他養成了鍛煉的習慣,養成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習慣。他大學畢業就到了美國的海軍當軍官,他一到軍隊就如魚得水,因為他太善于在軍隊里邊生存了,又能克服困難,又喜歡關懷別人,所以就成為一個supernormal,成為一個轉換的非常好的人。
鋼化效應
那這個過程原理是什么?這個過程叫作鋼化效應。你要想讓一個東西變得更硬,想把鐵變成鋼,那你就需要給它一些挫折。
雖然無情的過大的壓力對我們沒有好處,但是適度的壓力并非壞事,學習應對壓力很像鍛煉。
正如保羅所說的:“通過努力練習我們變得更強壯,變得更有能力。”這就是英國兒童精神病學家邁克爾?路特所稱的鋼化效應。
如果我們置身于一些艱難的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抵御未來困難的影響。
韌性模式
研究心理學家理查德·丁斯特比爾提出了韌性模式,與這一觀點存在異曲同工之處。按照理查德的觀點,如果我們體驗過了壓力感,我們就不會那么害怕未來困境激發的恐懼心理。我們開始把威脅和問題,看作能夠控制的情況。
高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鋼化作用的過程。就當你經歷過了高考,經歷過了難熬的七八月份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的事我都經歷過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更困難的事,所以這就是我們說,這個鋼化效應的作用。
因此從保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憤怒是一種自救的方式,當你遭受欺凌的時候,他用憤怒自救成為了這個校園凌霸的受益者,他最后變成了一個很強悍的人,這一點我相信對很多人會有啟發。
失焦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叫作叫作瑪拉的小孩,這個孩子的媽媽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她有非常嚴重的雙向情感障礙。她每天回到家,如果發現家里一切東西都整齊,她就知道媽媽今天沒有犯病,她可以有晚飯吃,他可以很開心。
但是如果家里邊東西亂糟糟的,她就會發現他媽媽一個人躺在沙發上哭,或者砸東西,她的媽媽又犯病,她媽媽犯起病來的時候,是完全不管孩子的。
所以你想這個孩子多恐懼,爸爸又不在家,只有她和媽媽兩個人,她從小和一個精神病的媽媽生活在一起。經常沒有人管她吃飯,這個時候,這個孩子所用到的方法是一種內心深處的逃跑,一種她自己發明的魔術。
讓這個世界失焦然后遠離母親,相信這一招,你們從小到大一定都用過。你試試看,你看這個麥克風,看著它的時候,突然之間看進去了,看進去了以后,你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了。
而這個小女孩所用的方法,就是盯著她們家的一個東西看,看完了以后她的媽媽,就算在她的面前大喊大叫,就算拉著她這樣晃,她都感受不到她的媽媽。
這個方法是進入到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她逃離了,她在這種狀況之下,在她的媽媽完全沒法依賴,她的媽媽給她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這個小女孩,這是我們要感謝生命的力量,這個小女孩自己內在的生成了一種逃避的方式,這種逃避的方式就是失焦。
這里邊甚至還會帶來一定的學術上的益處,這個我們當然不會說希望每個孩子都這樣,但是它是有它的好處的,不要把它完全看作壞處。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叫皮亞杰,兒童心理學就是他奠基的。
沉浸
皮亞杰和瑪拉一樣,他的媽媽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皮亞杰從小就學會了既與他的媽媽相處,又與她保持距離。他讓自己沉浸在有序的科學世界中,從而去應對母親那個無序的、不可預知的情緒。
當這個媽媽開始不正常,開始發飆或者開始不做飯的時候,皮亞杰就沉浸在科學里邊,就去讀書,就進入到一個幻想的世界里邊去,那個地方能夠帶來安慰。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小孩子,小孩子是有自愈的功能的,瑪拉所用的方法,就是對她的媽媽完全失焦,開始進入到自己的這個生活當中去。當然你要小心,如果這個方法過度的話也會帶來妄想癥,假如外在的壓力太大,大到這個孩子自己沒法克服,那很有可能會帶來妄想癥。
但是瑪拉克服得很好,就是她一邊忽視她的媽媽,她的媽媽只要犯病,她就看不見她,就完全把焦點轉移到生活的其他地方。她盡量不在家里待,她喜歡圖書館,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喜歡學習,喜歡考試,然后整天待在公共圖書館里邊。
后來她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考上常春藤盟校,成功了,考上了很好的學校。等她長大了以后,畢業生活在別的城市,完成了自我的這種救贖的過程。
所以當家里邊有這么巨大的壓力,對于一個孩子來講,這是一個完全沒法克服的壓力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可以學會選擇失焦,可以學會選擇潛入到另外一個世界,進入到自己的幻想當中。
J.K.羅琳去寫那么一個大部頭的構思,難道不是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嗎?金庸會突然躲到那個武俠的世界里邊去,這可能都是對于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
我們在說到對現實生活的逃避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可能是一個不好的詞兒,但是它可能是創造,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小時候經常看著一個人,比如說這個大哥跟我說話,說著說著話,我就完全聽不到他說話,我都會覺得這個人怎么離我那么遠,飄的好遠,我現在知道這是失焦的過程。
就是你不把他當作焦點,你走神了。所以她在媽媽給她巨大壓力的時候,這么大的童年逆境,瑪拉選擇的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做自我保護,這是第二個supernormal。
警惕一一察言觀色
第三個叫杰西,杰西有一個恐怖的姐姐。我們都說家庭虐待,似乎很多人說的都是父母,但是有更大多數的家庭虐待是來自于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間的這種斗爭,有時候會嚴重到虐待的程度。
杰西的姐姐是個什么人呢?她老打她的妹妹,然后甚至當著她媽媽的面都打她的妹妹。而她的媽媽是一個完全不作為的媽媽,她的媽媽說你們倆不要打鬧。其實就是打她而不是打鬧。但是她的媽媽就說:“這小孩子就是喜歡打鬧。”完全忽視妹妹的求救。
甚至她的姐姐到了青春期以后打她的媽媽。在家里邊她有一次發現她姐姐跟她媽媽爭吵,她姐姐打她的媽媽,她媽媽沒有還手的力量,她姐姐個子又高,成為這個家的噩夢。
但是兩個人好起來的時候,又顯得很好的樣子,完全看她姐姐的狀態。她姐姐如果今天高興,就可以跟她很親密很開心姐妹花,但是一旦翻臉立刻摔東西,立刻打人。
一個小孩子,長期的生活在這么一個恐怖的姐姐的周圍,壓力是巨大的,再加上父母不作為,父母根本不覺得這是一個事兒,最后她發現她的媽媽不是不作為,是不敢作為,連她媽媽都打,經常威脅她。
你說這個逆境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如果我們用負面的方法去處理,到最后很有可能我們就變成一個不太會跟別人溝通的人或者變成一個虐待別人的人、暴力脾氣的人。而杰西所用的方法是她慢慢地學會越來越警惕,她比其他人更善于察言觀色,她比其他人更善于了解別人的細微的、一點點的風暴的發端。
她姐姐今天進門那一刻,她就知道要不要打架,所以她姐姐只要一回家她就能夠判斷是開門出去還是趕緊鎖門,發展到這種程度,這成了一種非常強的職業能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測試,她們請了普通學校的孩子和孤兒院的孩子一起來做圖片填充。發現童年的時候遭受過重大逆境的孩子,拼拼圖比正常孩子快很多。
為什么這些人受過虐待,拼拼圖會厲害呢?因為他們更善于觀察,他們從小到大看別人臉色,他只要看到一點點問題,他知道出問題。
于是這個小女孩就開始靠觀察她的姐姐而活,她要活下去,她每天都得觀察她的姐姐,然后她后來甚至說,說不定她可以成為福爾摩斯,福爾摩斯是誰的偶像呢?斯坦·李。
斯坦·李就是蜘蛛俠的創作者,漫威的老板。這個書里邊有一句話總結得特別有意思:成功來自于哪里?心理學家維克多·格澤爾和他的妻子米爾德麗德對數百位名人進行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他們得出的結論是:
成功往往不來自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是來自能夠認識到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杰西的杏仁核不僅幫助她注意到危險,也幫助她注意到機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她敏感,很有可能一大把機會同樣擺在你們面前,但是你不敏感,你對這事無所謂,你觀察不到你就忽略了。
這就是杰西后來的人生,所以當她能夠這樣敏感地觀察她的這個姐姐的時候,她后來成為了一位商業顧問,就是進了麥肯錫這樣的公司做咨詢。因為她能夠很早的洞察客戶的需求,客戶做什么她都知道,她極其敏感,這種能力是訓練出來。
商業能力就是共情的能力,商業能力就是你能不能夠更早地感受到對方感覺的這種能力。我小時候我爸媽經常吵架,然后我也會去體會,我也會每天回到家,我都要先勘測一下這個氛圍怎么樣。
今天是大聲說話還是小聲說話?我現在知道這是對我的鍛煉,你知道爸媽吵架對孩子來講是個童年逆境,但是它鍛煉了我,它讓我更善于理解他人的感情,知道別人是什么樣的感覺。
但是也有后遺癥,它的后遺癥是什么呢?就是她的丈夫說:“我覺得你好像從來不睡覺。”她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眼睛是半開半閉,都是瞇著眼睛,這樣隨時準備跳起來。
她生了孩子以后,只要她的孩子有任何動靜,她立刻就起來,非常敏感。她丈夫就說:“你是不是不睡覺啊?怎么每天晚上都覺得你是醒的那種狀態。”她就是半睡半醒地過了一生,這就是一個后遺癥。
控制自己
然后第四個案例是伊麗莎白,她有一個特殊的哥哥。這種人在心理學上叫作被忽視的人群,就是他的哥哥在她們家比她重要的多,因為他哥哥得了一種病叫作抽動穢語綜合癥,他完全沒法控制自己。
他的爸媽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的哥哥身上,這個伊麗莎白從小到大的感覺,大家如果看過《都挺好》的話,你就能理解那個女孩就像蘇明玉。
蘇明玉跟她比起來,就根本不算什么,蘇明玉只是她的爸媽偏心眼。她是在家里邊干所有的家務,她提任何要求,她的爸媽說沒時間。因為她哥哥天天鬧事,她每次一回家,發現她哥哥在那鬧事,她就什么也干不了。她的爸媽從來不參加她的學校活動,她在學校里辦任何聚會她都不去,因為她哥哥經常上醫院。
所以你想,這個女孩從小到大所經歷的忽視的感覺是多么嚴重,直到有一天她畢業典禮的時候,在舞臺上彈鋼琴。
這一天她哥哥狀態不錯,她爸媽就帶著她哥哥一塊在臺下看她彈鋼琴,全場安靜在聽她彈鋼琴。她哥哥發作,然后她哥哥在底下就大喊,你想這對于一個小孩來講,這是毀滅性的打擊,當著全校的面她的哥哥在底下突然犯病。
她說我受不了了,跟她爸媽吵架:“你們難道就不能有一天把他放在家里嗎?你不能找一個人看看他,為什么非得這樣,為什么就忽略我的人生?”她媽媽就講了一句話:
“你比他幸運,能夠控制自己,他沒法控制自己,所以我希望你能夠控制自己。”
她媽媽說:“假如你養兩只小狗,一只小狗亂咬東西、不聽話,一只小狗很乖,很可愛。如果你不得已要拋棄一只,你一定會拋棄那只更乖的,因為至少有人會撿它。”這就是他們家的格局。
經過了這個畢業典禮的風波,然后經過她媽媽跟她講小狗的這些事以后,伊麗莎白終于接受了這一切,她學會了一個supernormal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她媽告訴她,你跟他不一樣,你跟你的哥哥不一樣,你會控制自己,所以她把控制自己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她做事極其有條理,永遠替他人著想。這個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劇本呢?她的媽媽和爸爸后來竟然又生了一個小孩,就在家里邊環境這么復雜的情況之下,他們又生了一個孩子,伊麗莎白特別不理解,就問她媽說:“你們連我都不照顧,你們怎么會又生一個孩子?”
她媽媽說:“我和你爸爸總會走,我們走了以后,我覺得你一個人照顧不了你哥哥,所以我再生一個妹妹幫你一塊照顧哥哥。”
這個孩子的使命,就是照顧他的哥哥,最后伊麗莎白考上了名校,事業很成功并且把照顧他的哥哥成為了她這一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責任。她接納了他,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成為了一個會照顧別人的超級正常人。
所以有時候逆境真的看起來很大,很難以克服,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把我們體內supernormal的部分調動起來,你會知道它能鍛煉你非常強的一部分。它讓你更善于控制自己,所以如果我們善于控制自己,我們也可以走出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個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標志之一,這種能力讓理性超越激情,讓個人屈服于社會,讓自我比本我更強大。”自我控制能力不是源自于自我本身,而是來自于前額葉皮層,人類的大腦形成和進化的順序,是從后到前、從下到上,大腦最原始的部分位于大腦的后部和下部,這些部位是自動發揮功能的,不需要意識的介入。
前額葉皮層顧名思義位于大腦最上部和最前部,就在前額的后面,這個部位主管我們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所以如果我們僅僅以這個原始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我們會覺得太不公平,為什么這樣對待我,為什么我這只乖的小狗要被扔掉。但假如你能夠調動理性,你能夠調動你的前額葉皮層去控制自己,你也可能會做出一個完全不同的選擇。
責任與感恩
下一個案例是一個孤兒叫娜迪婭。有一個數字很令我震驚,就是每九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在20歲以前失去父母,這個數字真的是相當吃驚的一件事。娜迪婭在大一的時候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跟他說:“你知道了嗎?”
娜迪婭說:“什么事?”
她說:“有人搶劫你爸媽的商店。”
娜迪婭說:“那出什么事了嗎?”
她說:“他們死了。”
娜迪婭說:“是誰死了?是劫匪死了嗎?”
她說:“不,是你的父母死了。”
她在大一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她每天都生活在校園里邊,校園里邊能夠給他帶來連續性。一個人一旦生活的連續性被打破他會覺得不能夠適應,但是校園能夠帶來生活的連續性。
但是校園生活最不能夠接受的就是放假,所有人都各回各家,她一個人空空蕩蕩地在學校里邊轉。沒有人管他,雖然有很多同學跟她很好,愿意帶她去家里過節什么的,但是她也會覺得很別扭,因為在別人家里邊一起過節。
讓他感觸最深的一次,是9·11事件那一天,9·11事件的時候,他們在學校里面上課,宿舍里的電話就全部響起來,就是各種人打過來問:“你在哪?安全不安全?”
就很多人都收到家里人的慰問和要求,說待在這兒別出去什么的,他一個電話都沒有收到,在那一刻他特別難過,這就是一個孤兒的這種體會,這肯定是童年逆境當中最難以克服的一部分。
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亞索特馬約爾記得父親去世那天,她被告知了這樣一句話:“索尼婭,你現在必須變成一個大女孩了,你媽媽現在很傷心,你不能再哭了,你必須為你的媽媽堅強起來。”
所以喪親會令一個孩子早熟,會令一個孩子變得堅強。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自傳中寫,他的父親在車禍中不幸去世,構成了他生命中的一個新起點,我父親去世后,給我留下了一種感覺,我現在必須承擔起兩個人的責任。
如果做得足夠好,就可以彌補失去他以后的生活,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去世以后,反而變得更加自律成功,雖然它能夠帶來成功,但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會說,我愿意拿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去換他們活過來。
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一旦出現,的確會給孩子帶來懂事、成熟、細致,有時候他們會在寄養家庭里邊感覺到很失落,但是他們從未表露,他們會比普通的孩子更善于感恩,他們能夠懂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我們回到這個娜迪亞的身上,娜迪亞跟這個書的作者整天在做心理咨詢,后來有一天作者就發現娜迪亞在生活當中總是和中年女性打交道,甚至連一個公交車司機如果是個中年女性,她也愿意跟她打交道。
她們門口的那些大媽們,她也愿意跟她們打交道,她在向她們學習怎么做媽媽,她喜歡跟這些中年女性在一起。
后來這個心理醫生就覺得這個人對她有依賴的感覺,她就問她說:“你是不是在我這找到母愛的感受?”因為每次預約很積極,總是來跟她談話。這個女孩就哭了,說我一直想要一個不用預約的媽媽。
最后這個娜迪亞怎么走出來的呢?她結婚然后生了孩子,這個心理醫生引導她,教她怎么樣能夠去做一個好媽媽,所以她從一個想要一個不用預定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怎樣做成一個好媽媽的人,她開始學會了當媽媽,找到了那種家庭的感覺,這就是走出來的過程。
所以她用愛,用奉獻,用在這個寄養家庭里邊所學到的這些體會,更早的懂得人情世故,更早的懂得感恩,懂得關心別人,變成了一個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孩子,這就是supernormal。恩
面具人格
另一個孤兒,還有一個女孩叫瑪莎,她小時候經歷的是精神方面的虐待。她的媽媽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那種人,就是我們講過母愛的羈絆里邊那種最嚴重的人。
她媽媽跟她爸爸離婚,她爸爸很有錢,然后媽媽沒有錢,但是媽媽把她當作了向爸爸要錢的一個籌碼,就是永遠通過她,不斷地向她的爸爸要錢。
而且她媽媽跟她灌輸的價值觀是什么呢?是你什么都不用干,你也不用上學,你將來不需要成功。你爸死了,錢都是你的,所以你只要繼承你爸的錢就好了,然后媽媽在家里邊,打她的情況下倒不多,但是經常進行精神上的虐待,就是不斷地指責她。
每次一出門的時候,她的媽媽就要求跟她說一句話,說我想讓別人知道我很好相處。因為她媽媽還要談戀愛,還要去社交,所以她永遠出門的時候都扮演她媽媽的快樂搭檔。就永遠在她媽跟前都是姐妹花一樣得很開心。
但是回到家就罵她,就侮辱她,就說她穿得真難看,你這什么發型,就天天這么折磨她。所以對于一個孩子來講,這種精神上的虐待有時候會比肉體上的虐待產生的傷痕時間更長,會延續更長的時間,所以這個瑪莎慢慢的學會了一個自我保護的工具,就是面具。
經過這種童年逆境的人,有很多后來成了表演藝術家,成了演員。有一個喜劇演員非常有名,他的助理就講:“我看到他在一千個人面前的時候,從來不會緊張,但是只要他面對一個人,他就手足無措。”
這個瑪莎她很快就感覺到,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很容易,只要演就好了,她每天出門都表演得很快樂,跟她媽媽一起做她媽媽的好玩伴,表演得很快樂,但是她內心知道,她說我是一個壞人,她給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是個壞人。她來找這個心理醫生做咨詢的時候說的第一句話是:“請你千萬不要喜歡我,我根本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
這個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她這種狀態叫面具的狀態,她的內心和外在是分離的,很容易產生分離性的,這種精神分裂的人格。
瑪莎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考試,因為她特別會演,她跟她媽媽一直在演,進入演藝圈,考上了表演系演電影,成為了一個演員,但是內心依然會覺得痛苦。
瑪莎也感到自己失去了為自己思考或說話的能力,這使她感到害怕,她忽視自己的反應和感覺太久了,她不知道他們是什么,當她死記硬背臺詞安撫母親或者取悅伴侶時,她知道該怎么做。格
但當她面對諸如你今天想做什么之類的普通問題或者面對諸如“你愛我嗎”這樣的私密問題,她的頭腦一片空白,內心感到不安。當她沒有事情需要做的時候,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她只知道別人想要或需要她做什么或者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感覺,如果你從小到大帶著一張面具的話,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為你只知道別人需要什么,你在別人面前去作出該做的這個樣子,但是沒法面對自己的內心,沒有熱情,沒有欲望,永遠都生活在那個冰冷的自我之下。而當你面對一千個人的時候,面具就帶上,面對一個人沒話說了就突然傻掉了。
所以,瑪莎最后通過表演走出了這個童年的逆境,但不算完全走出。因為她可以很好的跟這個世界適應,可以跟所有人相處,但她始終沒法解決內心當中沒有追求的這個問題。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這就是童年的時候被一個媽媽不斷地折磨的逆境所帶來的結果。
疏離
還有一個小孩米歇爾,她小時候被她的馬術教練性侵,最可恨的是他老嚇唬她。這個大叔會說:“你如果讓我生氣的話,你這輩子就完了,你根本上不了大學,你要讓我高興,我推薦你,你就可以上大學。”
這個小孩完全判斷不清楚這個大叔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她永遠生活在恐懼當中,你知道最恐懼到什么程度?她后來上了大學,成了馬術運動員,在表演的時候,每次上場她都要扭頭看教練皮卡在不在,那時候都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她永遠都覺得那個教練在背后盯著她。
因為那個教練曾經威脅過說你跑不了的,我永遠都會盯著你。這種傷害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米歇爾覺得她跟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這種狀態叫作疏離。她最喜歡散步的地方是墓地,沒事就到墓地里邊走,她覺得看著那些墓碑很真實,這些人不會傷害我。
去蹦迪的時候感受一下,你看一群人在那蹦迪,你假設音樂沒有了,燈光亮了,但是一群人還在那這樣。所以這個米歇爾就覺得她跟周圍的環境沒法融入,更喜歡在墓地里邊徘徊。
在小孩遭受性侵的這個過程當中,很多人都會擔心外部的壞人,其實60%的性侵是來自于熟人,35%的性侵來自于自己的家族,就是自己周圍身邊的這些人,而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普及一下,這是非常嚴重的事。
米歇爾逃到了大學,但在馬球場上和場下,她還是忍不住回頭看看馬克教練是否在場,比賽時她還是忍不住在停車場里搜尋他的卡車,在去上課的路上她有時會想他是否會打電話給他的學校取消她的獎學金。
她在跟她的同齡人交流的時候,她根本沒法談及情感問題,別人在說哪個小伙很帥,跟誰去約會的時候她腦子里想的是:我怎么對付那個50歲的大叔?她總是被那個大叔的陰影所籠罩,這就是給這個小女孩所造成的這種傷害。
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怎么樣能夠幫助到這些孩子呢?這個書里邊講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兒童生活中人際關系的質量和數量,你要想讓他從那個困境當中走出來,讓他減少這種傷害,要想辦法讓他多交更好的朋友,讓他擴大交際面,質量也要高。
所謂的普通人根本不存在,就是像米歇爾,像這個瑪莎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很羨慕別人,他們覺得別人肯定過得好,只有我是個壞人,只有我內心有這樣的陰影,所以他躲著別人,他不愿意跟別人溝通和交流。
但實際上所謂的普通人根本不存在,這個世界上沒真正的正常人,所以不用羨慕別人,不用覺得別人一定比我們好得多。
75%的人都遭受過童年逆境,25%沒有遭受過童年逆境的人可能反倒不能夠成為supernormal,從而成為一種逆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自己的人生可能就是你正常的人生。
米歇爾所用到的這個方法就是疏離,就是他躲到墓地是一種療愈,不要覺得這是病態,他是一種療愈。他用這種方法梳理這個社會,給自己找到一塊空間,讓自己能夠上大學,能夠變得正常,能夠去工作,從而沒有始終活在那個陰影之下。
童年逆境都有對治的方法,當然,我們這說的都是個案,那一定有那些童年逆境把人打垮的,讓一個孩子成為了一個酒鬼,讓一個孩子成為了一個吸毒的人。但是這本書給我們希望,讓我們知道你也同樣可以走出來,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反英雄
還有一種人叫作反英雄,什么叫反英雄,超人這種正面的英雄,他永遠正確,永遠是對的,很強大,但是沒有人喜歡超人,真正能夠喜歡的是蜘蛛俠、蝙蝠俠這樣的人。
斯坦利創造蜘蛛俠的時候是一個顛覆性的制作,就是蜘蛛俠太好了以至于他不能夠做壞事,但是他內心又覺得自己太壞了以至于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英雄。
這些反英雄其實也是一種隱喻,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人就是一種反英雄的人格,一直生存下來。
有一個女孩叫作薇拉,薇拉的媽媽吸毒。父母吸毒對于孩子是非常大的這個逆境,她每天晚上從學校回到家,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她媽,整個街區到處找,看她媽在街角跟人吸毒就過去找她媽媽回家做飯。
她媽讓她走開,不理她。有一次她媽媽讓她走開,她故意氣她媽媽,躲在一個草叢里邊想看她媽媽找不找她,這時候她媽媽起來往那個草叢走了,她那一刻內心覺得非常高興,媽媽竟然找我,結果她媽媽走到草叢撿了一個煙頭走了。
她媽媽是去撿煙頭而不是去找她,所以你想這個孩子內心是多么痛苦,從來沒有早飯吃,每天早上餓肚子,到學校去吃學校那餐飯,那餐飯等于她這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飯。
有的老師不知道她的家庭狀況,會跟她講:“你換個內衣,你的內衣這么破你還穿。”一個青春期的小女孩穿著很破的內衣,沒人給她洗,每天臟臟地上學。
所以她從來就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等她后來上了大學甚至在上大學之前,她就開始有濫交的行為,就是完全進入到跟她媽媽一樣的一個周期性循環的過程當中。但是她開始自己內心當中有一絲覺醒,她說:“我不能夠成為像我媽媽那樣的人。”
所以她在努力地擺脫這一切,努力地上大學,雖然她為了生存做了很多糟糕的事。她從小到大覺得自己是個壞人,但她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好人,到紐約去工作,找到了一份白領的工作,從外表看起來已經成為了一個成功的白領,但她內心當中知道她跟蜘蛛俠一樣。她知道她其實是一個軟弱的人,是一個壞人。
這個薇拉被稱作反英雄,她的確有很多的缺點和錯誤,但她依然可以走下來,她依然可以慢慢地做正確的事。
9·11以后,有一天這個薇拉去坐飛機出差,那個車開到一半的時候,她突然叫那個司機停車到路邊買了一個玻璃畫框拿著上飛機。她跟心理醫生講,因為9·11以后所有人坐飛機都害怕,都怕遇到劫機的暴徒,會出危險。而飛機的安檢很嚴格,不允許帶任何武器上去。她就帶了個畫框。如果有人劫機的話,她就砸了那個畫框跟他拼。
從小靠拼搏、靠奮斗、靠與自然斗爭、與周圍的社區斗爭、與各種犯罪斗爭慢慢的成長起來,這么一個人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她是一個具備戰斗性的人,她是一個supernormal。她用這樣的方式從那么惡劣的環境當中長出來,這就是一種自救的方法。
雖然她也染上了很多糟糕的習慣和行為,但她努力地改正,最后戒掉了毒癮。在紐約從事著白領的工作,一個反英雄誕生,還試圖用畫框來保護一飛機的人。
重啟
還有一種自救的方式叫作重啟,比如說有很多人都改名字,就是一個重啟的過程。有一個叫安東的小孩,他從小到大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家付不起信用卡,他爸媽帶他去超市,只要劃信用卡一定被拒絕,所以他從小的陰影就覺得信用卡是沒用的。
他爸爸的通緝令,經常就貼在他們家附近,他爸爸是一個犯罪分子被通緝。二十多歲的時候,父母被監禁的成年子女,更容易抑郁,濫用藥物和酒精,而且也更容易犯罪。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比同齡人低33%,掙的錢也比同齡人少得多,所以父母進監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童年逆境的情況。
安東從小就是在這樣的方式下在生活,后來家里邊破產了,他的爸爸老欠債。他就一個人開著車往西北走,去哪不知道,他說不管到哪兒,反正去到一個新城市重新開始,然后他一直跑到了密西西比,一個小城市。
他說我從這兒開始,然后在這個地方開始打工,從一份在超市里邊收銀的工作開始做起,竟然還遇到了一個戀愛,收銀的一個女孩跟他談了一段時間戀愛,他覺得人生很美好。
直到那個女孩跟店長又好了以后,他痛哭了一場,但是他嘗到了正常生活的滋味。
在那個地方,開始學習考上了教師資格證。然后改了名字,又換了一個城市,讓自己的人生不斷地重啟。所以為什么重啟這件事對于我們自救是有幫助的?
改名字也是一種重啟,換一個城市也是一種重啟,去重新讀一個學位也是一種重啟,他們用這種重啟的方式能夠改變自己。
為什么重啟能夠改變自己?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當你換了一個新環境的時候,你的大腦忙于了解新環境,就沒有時間回顧舊環境了,環境的力量要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當那個環境一出現,你可能又回去了,但是當你忙于去解決新問題,很多復雜的東西的時候,你就忘了那件事,重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氪石
《超人》電影里邊,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隱喻,叫作氪石。超人特別強大,誰也打不過他,但是只要他一碰到氪石他就完了。
那個氪石就是我們的童年,這邊有一個案例我一定要講,我覺得這個人真的太奇怪了。他是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他能夠背所有的法條,他通過了所有律師的考試,但是他從來不敢跟別人,探討學問的問題,為什么呢?
他分不清五大洲,這個世界上有幾大洲,分別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他根本不知道。每次別人在一塊兒討論問題的時候,他就躲得遠遠的,雖然他是真的法律系的學生。
他不敢,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小學、中學。他的爸爸是一個很奇怪的神職人員,他的爸爸說:“你們不要受流行文化的影響”,所以他爸不讓他上學,等到他長大了以后,他覺得什么都不知道,別人會的我全都不會。
他后來遇到了一個教授,他跟那個教授坦白了自己的這一切,然后努力地學習法律,考上了斯坦福大學的法律系。
但是他的底層知識一無所有,這就是我們說一個superman(超人),他所擁有的一個秘密,就是不能夠碰到地圖這樣的事,那就是他的氪石,一旦遇到那個氪石立刻打回原形,所以生活的壓力非常大。
卡爾·榮格說過:“每一個秘密,都會令人產生罪惡感或者內疚感。”對于這個孩子來講,這是他的錯嗎?如果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會覺得你太了不起了,你怎么這么傳奇,但是對他來講,他永遠把自己深深地包藏起來。
他除了跟人談法律的問題,別的一概不談,party不參加。他曾經嘗試過跟別人說過這件事,別人就說:“很有意思,你真了不起。”
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內疚和罪惡感。而這不來自于任何地方,就僅僅來自于它是一個秘密。所以卡爾·榮格說:“每一個秘密,都會讓人產生罪惡感和內疚感。”緊接著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孤獨感,當你心懷一種秘密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深深的孤獨感。
奧普拉·溫弗瑞,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黑人女主持人。她說:“我在自己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能感受到幾乎都是孤獨的。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我周圍總是有很多人,但我知道我靈魂的存活完全依賴于我自己,我必須保護自己”。
溫弗瑞度過了一個不堪回首的青春期,曾經遭受過性侵,隨后又發生了濫交,但她通過保守秘密和偽裝的方式保護自己。
十幾歲時她生過一個孩子,但那個孩子幾周后就夭折了,她回憶說:“我回到學校,誰也沒告訴,我害怕的只是只要有人發現,他們就會把我開除,所以我把這個秘密,一直埋在了心底。我總是擔心有人發現,當時在我身上發生了什么,他們就會將我從他們的生命中開除。”
這就是一個童年逆境者的心聲,講到氪石這部分的時候,可能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氪石,都有些秘密,而這個秘密會給你帶來內疚感、負罪感、和孤獨感。這是一個通病,不要覺得自己是唯一肩負著這個重擔的人,其他人也一樣,那我相信你會釋然很多。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講了這么多的方法,講了這么多走出逆境的人,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希望,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成為supernormal,成為一個超級的正常人。
supernormal分兩種,一種是鋼鐵俠式的,一種是蝙蝠俠式的。這兩個有什么區別:
蝙蝠俠式的就是誰都不知道,他是蝙蝠俠,蝙蝠俠只有在夜間出來,披個大斗篷去行俠仗義,但是白天他又變回那個戴著面具的人。鋼鐵俠穿著鋼鐵戰衣走在大街上讓你看到,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所以你既可以選擇讓別人知道你、了解你,讓你成為鋼鐵俠那樣的人,你也可以選擇成為蝙蝠俠那樣的人,把自己的問題潛藏起來,自己了解就好了,慢慢地放松、消化它。
對施害者最好的報復就是不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對所有加諸于我們身上的錯誤的行為,那些糟糕的東西,有的人就變成了父母的翻版,有的人就會把這個東西,一代一代地繼續延續下去。
但是如果你能夠有辦法成為一個supernormal,你就可以讓這一切在這兒終止。
以正常且幸福的生活向過去的痛苦復仇,這是最好的方式。
盡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許你邂逅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艱苦的生命之戰,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實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