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茵陳
茵陳,是春天野蒿經冬初生的嫩芽,因其體遍布銀色的細小毫毛,因此又稱“銀蒿"。
俗話說“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拔來當柴燒”,茵陳采摘具有時效性,以正月為最好,二月尚可,待到三月,已成苦味很濃的蒿草了。這話里藏著的,是我們中國先人與草木對話的古老智慧。
記得母親生前,每年過了正月十五,遇到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母親便帶我們幾個到清晨的伊河岸邊去采茵陳。那時,春陽初升,水面上還籠著薄霧,我們跨個小籃,踩著濕潤的沙地往洲心去。茵陳最愛長在河灘,成片成片的,像綠絨毯子鋪在地面上。蹲下來細看,它的葉子羽狀分裂,裂片上密生白毛,像是撒了層薄霜。晨露滾在葉瓣上,折射著細碎的光。這模樣讓我想起《本草綱目》里的記載:“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葉如艾而分岔,面青背白。”李時珍說它“昔人多蒔為蔬”,據此看來這野草,竟是有千年食用歷史的。
采茵陳很講究方法。母親告謝我們,采茵陳要專挑那裹著白茸的尖兒掐,這樣采到的質量最好,少雜質,易于清洗干凈。沙地松軟,茵陳的根扎得不深,輕輕一拈便斷在掌心。我們像落在地上啄食的小鳥一樣散在河灘上,跳躍著,專挑大而鮮的摘。每摘滿一把,便跑回來放到母親的小籃里。每放一次,媽媽便微笑著夸獎我們一次。在這鼓勵和認可下,我們幾個小孩都干得很起勁,小半天功夫,就采摘滿了一小籃。
采回了茵陳,主要有兩種吃法:蒸食和泡茶飲。我們最喜歡母親蒸的茵陳菜。母親是廚房里的行家,她將茵陳淘洗干凈放在大盤里,乘著水濕,在茵陳上輕輕撒一層玉米面,再用筷子輕輕攪拌,待面粉全被吸收了,就再撒一層,如此數次,茵陳上就裹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粉。然后將這些拌干了的茵陳放到籠上蒸,大約半個小時,茵陳菜就蒸好了,打開蒸籠,茵陳的清香混著面香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直流口水,拌上調汁,夾一口,又酥又軟,似乎滿口滿嘴都是春天的春意,齒頰里滿是芬芳。
喝茵陳茶也不錯,茵陳的鮮葉在山泉里煮沸,慢慢地從茶壺里倒出來,茵陳在水里舒展成了碧玉色,輕輕啜上一盞,茶湯清苦回甘。老輩人說這能“清濕熱,退黃疸”,我小時候得了黃疸性肝炎,就是喝茵陳茶喝好的?,F在,和好友春日里喝上一壺,仿佛連肝脾都跟著舒展開來。
《本草綱目》里詳載其功:“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睍羞€引了張仲景的茵陳蒿湯,治濕熱黃疸最是靈驗。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屠呦呦正是從中得到靈感,研發出了“青蒿素"這一治瘧神藥,讓上萬個瘧疾患者擺脫了瘧疾的折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磥磉@草木的靈性,借助中華文明,竟能透過千年時光,依然護佑著人間。
如今時代變了,采茵陳的人少了,超市里偶見茵陳茶包,精致得裝在玻璃罐里??晌铱偰钪訛┥夏菐е柯兜囊叭ぃ腔熘惩翚獾那逑恪H麓悍謺r,我再去一趟沙洲,只見茵陳已抽了薹,花序在風中搖曳,長成蒿了。看來,要親手采搞,須待到來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