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取笑你的”小目標”
9月份開學后,我看見很多學生的朋友圈都寫著句
“開學后,先定了個小目標,比如說成為學霸,成為班級前幾,成為九科全能大神等等。”
看見這些段子,其實我真的沒有取笑的意味,反而很認真地在朋友圈下面評論了一句“努力吧,你真的可以的!”但是他們卻在吐槽說,我在某某初中是一名學渣,這些小目標笑笑就好了。
其實,真的不要取笑你的“小目標”,初中的成績水平真的代表著你高中的水平,甚至是你未來能力的體現嗎?
首先,從行為心理學角度來說,“才能”被定義為“自發地重復出現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情感或行為模式?!?/b>
因此,所謂的才能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形成,也不是代表某一個階段的思維或行為模式,而是需要在長期過程中“重復出現”和“高效利用”。而初中只是我們學習生涯其中一個階段而已,因此別總是在這么小小的年紀里就定義自己為“學渣”,或者是“學渣中的學渣”。
其次,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才能是后天掌握的一種技能,而不完全是先天具備的稟賦,人的才能皆可成長,發展心理學專家杜威教授也說過,“教育即是生長?!币虼?,每個人都有自己潛在的優勢,只要通過努力就能變得更優秀,就能改變自己。
2.你真的在“努力”嗎?
說到努力,很多人從小到大都知道有那么一句話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關于下半句“但最重要的是那1%的靈感”存在的真偽性我們都不討論了。受到這句話影響,很多學生都打雞血地努力去學習,每天都很認真地做筆記,完成各科的作業,而且周末還做很多的習題練習,其他事什么都不干,就是做題,總結,做題,但后來成績卻沒有任何的進展,因此他們現在的努力,真的是在“努力”嗎?
(1)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比拼的過程,而是一種策略的體現。
因此,在努力方面,我們不是一味地用盡全力去拼命學習,而是要有策略性地去行動,并且在行動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特別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大有贊賞,因為他能時刻賦予自己的軍隊一種策略性的意識,而不是讓自己的士兵頑固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勝利。特別在草船借箭那一幕,當諸葛亮收到周瑜的挑戰后,并不是一味去吩咐士兵拼命努力去造箭,用意志力去創造奇跡,而是改變策略,利用曹操的機心重的特點去完成十萬支箭的任務。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努力的方向,和懂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舉個例子,前天我也推送了一篇關于做筆記的文章,很多學生也打雞血地開始努力去做筆記,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每個人對于筆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文字學習型的,因此對文字筆記筆記容易吸收,但有些人是圖像記憶型的,對文字記憶不太感冒,那么就應該采用圖像記憶,比如思維導圖方法,標簽分類方法,圖表歸納方法等等。
(2)在時間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把努力的時間集中放在某一領域里。
高中的課程涉及有九門那么多,而且在高一階段所有的學科都要去學,都要考試,在高二也要進行學業水平考試,而很多學生回來都反映每科都很努力去學習,但是時間真的不夠用,因此每科掌握的東西都是“半桶水”,也就是成了胡適口中所說的“差不多”先生。
其實現在的社會大部分人也有很多這樣的疑惑,感覺自己很多技能都存在不足,什么都想去學,卻拼命努力去學習各方面,卻每個領域只能“略懂”一二,卻很少人能做到很“精通”。
因此,時間資源的利用是很講究的,而不是一味花時間去努力。
《灌籃高手》是一部我很喜歡的動畫,很多人都認為櫻木花道的成長都是靠努力的,的確,櫻木花道的努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安西教練卻讓他的努力更加有策略。櫻木花道一開始接觸籃球的時候,他看見流川楓這么飄逸地上籃,他就嚷著教練讓他練習上籃,但是安西教練看得出他運球的薄弱點,因此在開始的時間里,讓他集中投入運球練習,而不是一味努力去練習各種籃球技術。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如果發現自己的數學或者語文比較薄弱,那么應該在一定的時間里,如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一個科目領域學習上,當成績為穩定上來了,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劣勢去發展自己其他方面能力,因此,關鍵是要將努力的時間集中起來,而不是分散。
(3)努力要以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而不只是努力就夠了。
以前,我們經常聽說過老師或者家長都說一句話,“看得越高,走得越遠。”我們的成長有多厲害,關鍵還是看我們的遠見有多遠。
很多學生中考畢業后,拿到了高中的錄取通知書,去到了重點高中的學生固然開心,但是那些去了鎮屬高中甚至職業高中那些學生卻一直悶悶不樂,覺得自己高中學校不好,那么高考肯定會比別人差。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我平時很喜歡聽周杰倫的歌,我也經常和學生說我就是聽他的歌練普通話的。他寫的那首歌《蝸?!?,有那么一句歌詞我特別的喜歡: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
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
其實,周杰倫沒有讀過大學,但是他現在也依然過得很好,也在音樂領域方面創造了很多奇跡。
因此,決定你未來的地位,不是你的學校,不是你的環境,而是此時你所努力的時間。
無論在哪所學校,都會有差生,都會有成績好的學生,因此,關鍵是要把你自己的目標定高一些,這樣你努力的程度會更大些。比如說你想考清華北大,那么你學習目標的標準就要和那些重點高中尖子生看齊,時刻以最高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
舉個例子,很多學生都喜歡看《微微一笑很傾城》,《太陽的后羿》這些電視劇,因為他們覺得歐巴很帥,畫面很唯美,劇情很虐,而這就是他們選擇一部電視劇的標準,那么當遇到其他類型的電視劇就沒有興趣追下去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努力的目標標準提高了,在這個標準以下的努力程度就會覺得“質量”太次了。嘗試把自己學習的標準提高,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學校,就嘗試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
從心理學角度認為,環境是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因此在我們平時學習生活中可以改變一些物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增加我們一些“隨機性”元素,而這些元素可能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改變自己的書桌,買多些筆記本和多顏色的筆放在桌面上。如果你覺得學校老師說課說得不太好,學習的內容很有限,你可以上網看那些優秀的網上課程,周末去找學霸界里的大神去交流下學習心得,去問其他重點學校的同學們借學習資料,甚至在外面參加補習班。因此,只要你把自己努力目標的標準提高了,總有方法會逼迫你去提高,去成長,那么你的努力程度就會和那些尖子生一樣高。
因此,無論你現在處于什么位置,去了哪所學校,定了個“小”目標后,還要懂怎樣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