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全素顏零片酬出演的《七十七天》,票房破1億,為何豆瓣的評分只有6.6?
電影是以探險作家楊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真實事跡為藍本,男主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徘徊在雪域高原。女主身體殘疾,仍然積極面對生活,讓男主堅定了去嘗試世人眼中無法完成的無人區探險。
影片想要表達的是面對命運選擇挑戰的精神,是不斷追尋最初夢想和真正自我的夙愿。
但很多人質疑怎么穿越羌塘就證明你有勇氣,你有詩和遠方了么?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里,究竟何為詩和遠方?
是一場告別過去的旅行,一種久違的遇見,還是思想的流逝和更新?
01
我常想,年少的我們為何都曾執著于遠方?
天很大,心也很大,天大的心無處安放,于是想流浪,想流浪遠方。
我的朋友小明,在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認為大學還是遠一點好。
可以用4年的時間了解一個陌生的城市,可以遠離家鄉去尋找新鮮事物。
于是很多同學都去了外地求學,而當小明手里拿著本地大學的入取通知書時,心生悲涼,獨自把行李扔上了去學校的公共汽車。
曾經認為,如果遠方不足夠遠,怎么能證明我的夢想足夠大呢?
02
在大學里,小明和天天同學戀愛了,四年的相處時光,就在我們都固執地以為他們在最好的年華遇到了對的人,最后真的能像他們都名字一樣,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時,小明選擇了出國留學。
離開的那天,他說:“雖然錯過了這么好的女孩,可能再也無法遇見,但原來,他一直心系遠方。”
如今,他回國了,就像人生兜了一大圈,一切又歸于平淡。
但曾經,我們誰也沒有理由勸他,因為我們的青春都想這樣固執地遠行。
03
小明拿到國外學校的全額獎學金,把這個喜訊告訴父母時,母親并沒有那么開心,反而說了句,去那么遠的地方干什么?還不如留在家里有國企的鐵飯碗。
他大聲地嘶吼,媽,你懂什么是遠方么?然后憤怒地推門而去。
過年回家,看到父母手拿棉衣站在村口,在風雪里盼兒歸來,他突然懂了。
對于父母而言,我們的遠方,也是他們的遠方。
我們很多時候沉浸在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中,但當我們回頭看來時的路,那個出發的小村口不也是一個遠方么?
那些過去的歲月,透過望遠鏡回看,不一樣色彩斑斕么?
04
小明在畢業回國后,在我們的一次聚會上,朋友向小明咨詢出國留學的事宜。我們坐下來,本想聽小明激情澎湃的講他心中當年的遠方,可他卻只字不提遠方。
其實,出國后的他生活的很平常,本想一展抱負的他,也會由于知識的受限而受阻。他漸漸懂得,原來電子工業不是只有美國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國的慕尼黑。
現在的他,兜兜轉轉,一切都回歸自然,更想做的是,重讀一本蒙塵的名著,隨著閱歷不斷豐富,漸漸發覺只有書才能彌補他心中的遠方。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年少時,我們都在跟自己較勁,不甘愿做一粒塵埃,只要有風的召喚就能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