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像打開自己一樣打開過他們嗎?
作為有意識、情感和思想的人,父母養我育我,為我奉獻了一生,我又回報過什么呢?可曾真的認識和理解過他們呢?
他們的童年是怎樣的?愛過誰、怨過誰嗎?可曾有過像我一樣的理想和追求?甚至他們的性、那些掩藏的欲望和不甘呢?他們有只屬于自己的巨大的遺憾嗎?
我像打開自己一樣打開過他們嗎?像愛自己一樣愛過他們嗎?或者,像看待一個平等、獨立而完整的人那樣看待過我的父母嗎?
沒有。
在兩代人的文化語境里,這艱難尤甚。
一個人的自我和解是場終生之戰,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往往是這場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役。
父母之于子女,或是子女之于父母,都是如此。
記憶總是美好的,如果你愿意把遺憾彌合。
當你的人生閱歷越來越多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上只有爸爸媽媽的愛是最無私的。
人之孝,首先是物質層面,我們中國人講“養兒能防老”。
其次,是精神層面,愿父母老有所依,活得不孤獨。
而在人的根本意義上講,父母作為獨立、平等、完整的生命個體,是否被兒女足夠理解與關照,是文明發展到今天,兩代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為人兒女,我們常常渴望來自父母的理解與關懷,仿佛一切都是天經地義;可我們又何曾真的了解與尊重過他們的一生呢?
父母之于子女是,子女之于父母亦然。
父親想去的地方、喜歡的風景、愛的物件兒,在他活著的時候,她都未曾關注到,也沒有滿足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她才感到莫大的遺憾吧。
也有人在他們離開以前把遺憾彌合,完成了與父母的完整告別。
“其實一個人如果真想走的時候,不需要打招呼,他只要自己放棄,自然就走了。而我們作為親人,不需要替他去做選擇。任何人都無權決定親人的生死。我們只需要去陪伴和愛。”
無論做怎樣的準備,父母的離去都是巨大的悲傷。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往后余生你就是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了。
為人子女,總是憂心于父母某一日終會老去,終將離別,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卻不承想,命運無常,蒼天無情,也有人青絲黑發年華正好,卻不得已要和這個世界先說再見。
親情是太容易被忽視的東西,因為從出生就有,沒有經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總容易被當作理所當然。親情又是太沉重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軟肋,親人就是其中一根軟肋,平時不疼,疼起來要命。
2、離開與告別
有些離開只是物理意義上的一瞬間,而許多真正的告別,是在一個人走后的很多很多年。
我回了一句:“怎樣,此刻你感受到的是幸福還是難過?”
我喜歡與陌生人間的這種對話,那是一種遙遠的熟悉,望穿的詩意,直達生命底色的回聲。
他也是個無法選擇命運的孩子,后來也在努力地慢慢長大。
也許心底的傷是巨大的,但終會過去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有緣成全父母子女一場。
我們是各自不同的生命,在相互了解、相處、理解、原諒和愛恨之中理解人生,完整自己,也滋養著對方。
然后我們各自長成自己最好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緣分,也是我們唯一能為對方做的事情。
話說,自上次深夜促膝長談,我和阿新中間一年多都未曾再有聯絡。
有些情分,天高海闊。
人一代一代,就是一個循環。
生無悔,死無憾。
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多多陪伴,把父母當作鮮活的生命去體會。在他們離開以前,把他們還原成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了解他們真實的人生過程,理解他們年輕時的陣痛、性格的殘缺、曾經的愛恨。
如果父母已離去,那就讓自己帶著他們生命的印記和對照活成更好的自己吧,不要讓遺憾成為更大的遺憾。
也許,與父母真正的告別,并不在他們離去的那一刻,而是在之后很長很長的日子里,你終于成為一個獨立、平等而完整的人。
我悲傷伴以恐懼,憂愁夾雜不安,才意識到,這原來是不可逆的生命歷程,我在向中途走去,父母卻將行向終點。
為人兒女,總覺得父母似乎應該什么都會,什么都懂。但慢慢才明白,如同我們小時候踉蹌著腳步,并不懂得該如何面對成長一樣,我們的父母,其實也并不知道該如何體面地老去。
老去,是身體的衰老,也是靈魂的孤獨。
他們擁有了相對充足的生存基礎,卻被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甩在時代之外;他們希冀一種精神的追求與生命的啟蒙,卻羞于開口也無所適從;他們想最后的這段人生路,哀而不傷悲而不涼,卻并不知向陽的出口。
奶奶那代人命運無情,我們這代人生逢其幸。
我們是這片沉厚的土地上,第一代不必苦苦掙扎于溫飽,有機會仰望星空的靈魂。而我們的父母,在辛苦了大半生后,也終于在他們的尾聲等來了接近生命豐厚的機會。
這個機會,需要我們帶著爸媽一同去體會,去創造。
父母子女之間也是一場輪回。
小時候,他們陪著我們一起學會快快長大;長大了,我們陪著他們一起學習慢慢變老。
兩代人之間最好的緣分,也許不過如此。
3、你得允許自己過得更好
“你以前總抱怨你爸媽這樣那樣的不是,但你在感情中卻總是在重復他們的錯誤。慢慢學會和他們的錯說再見吧,你得允許自己過得更好。”
她竟然在無意識而又深刻地重復著父母的錯,那些原生家庭的模式、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言行,都在她身上自然又意外地流淌成河。
也許,所有子女都犯了一個錯誤——父母被我們神化了。
兒時,他們是我們心中的天,他們無所不能,他們就是一切。等我們長大了,才漸漸明白,他們也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如何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
又過了許多日子,我們也要開始學習為人父母,又發現,真的就像是小時候上學那樣,有人考出了好成績,有人確實會不及格。
有的父母,他們缺乏知識,不懂方法,做得很糟糕,但只要愛是真實的,時間總會讓你感受、理解和體諒。
有的父母,他們面對不同的子女,即便都深愛,但人性使然,總會讓他們潛意識里更偏向一個,而“冷落”了另一個,就像父母兩個人在我們心中也會有些微妙的差別一樣。
有的父母,他們真的就是不及格,甚至連分內的愛都沒有,那就勇敢地認清并接受這個現實。但不要因他們的錯而綁架自己,也要學會與他們的錯慢慢分離。
生命不是誰的延續,它就是獨立的美麗。
秋說,我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才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
不要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即便這個“他人”,是父母。
4、成熟是守住自己
青春是張望世界,成熟是守住自己。我已經三十歲了,許多遙遠的風景與世故尚未遇到,但走過的路卻已不再陌生。三十而立,老祖宗留下的話總是有它的一些道理。
我呢,深感父母養我育我之恩,尤其是他們無私的付出與愛,甚至有些時候,我會覺得這份愛過于沉重,讓我充滿了壓力,也充滿了對他們補償的心理,希望也能為他們竭盡所能。
這種親密的原生家庭關系構建了我此后面對世界的根本態度和生命底色:相信、熱情、寬容、悲憫。
但事物總是一體兩面,親密并不意味著綁定。人走水流,從依賴父母的孩童到獨立生存的個體,生命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回歸原位。而生命的原位,只是屬于我們各自本身。
任何人的生命本質都是屬于且只屬于他自己的,兒女是,父母亦然。兒女終要成為獨立的自己,父母也應過好自己的人生。勉強不得,也擰巴不得。
我當然期待自己的孩子,他是那樣干凈,那樣美好。他的到來,應是上天恩賜的緣分,是我生命最好的禮物,而非糊涂刻意的強求。
期盼著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命呱呱墜地是人類真摯樸素的情感和愿望。但我未來的孩子呀,你的到來不必是為滿足我,更不是為了他人的目光與期待。
若有緣分,你我父子一場,我們結伴而行。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精彩,你不是我人生“好”的標準,我也不是你奔赴自由的阻礙。我們只是兩個血脈相連的行路人,相伴一程,終有別時。人生苦短,各自珍重。
而我親愛的父母啊,小時候我跟著你們走,長大了我想帶著你們走,我們永遠都是去往同一個方向。直到某一刻,我意識到,我真的要走自己的路了。這條路,與父親的遠望、母親的等待已是殊途。我雙眼滿含淚水,鄭重地轉過身去,與你們作別。這一刻,屬于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我親愛的爸媽,你們終究要獨立地面對生命的老去。
就像兒時你們攙著我教我走路,可依然需要我自己邁開那小小的不安的腳丫,堅定而結實地走下去。年華眨眼之間逝去,你們應珍惜歲月的美,放下肩上那些沉重的包袱,勇敢地對自己好一些,再好一些。
成熟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無論此后你貧窮還是富有,愛過還是恨過,那金子般閃閃發光的青蔥歲月終是一去不復返了,我也曾是那天真無邪的少年,趴在課桌上酣眠,夢里全是對生命的期待、爛漫的煩惱、純純的愛戀。
5、靈魂不死便是勃勃生機
生命力,你偏見以為花落日落已蒼老,卻見她藏香滿地,星辰入海,靈魂不死,便是勃勃生機。
我一直以為,這樣熱烈的純粹的愛戀,只發生在人年少時。我一直以為,成人的愛情隨著世俗的沉淀會是另一種平淡的浪漫。我甚至以為,人生老去,哪里還能奢望生命最初的萌動。
湯圓婆婆,乃明教授,和子與伊藤,以及我此后遇到的許許多多可愛的“老人”,他們給了我太多關于歲月不同的回答。
這些回答告訴我:人生最可貴的,原來一直都是愛與希望。
也許,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生命走到最后,老來的生活都很難得償所愿。人類本來也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從歷史中走過來的。當你回望一生,勞動了,盡力了,這其實便已足夠;如果養育了兒女,他們也都能夠自食其力,有自己很好的生活,那就是生命額外的恩賜。
身體的衰老,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精神的孤獨,是人類擁有意識與情感的代價;老去這道難題,是人類集體的宿命。
離去的人,給活著的人一次靠近彼此的機會。相互掛念的人,在死生面前再一次體會相依為命的意義。
人來,有他出生的時機,人死,也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明白這些,也就不會被哀傷所干擾。
老莊哲學認為,人類的感情是可以通過理性和理解去化解的,認知了生死的規律和道理,也就不會過度哀傷。
任何一位至親的離去,都是人生無可避免的遺憾。活著的人,如果在他們離開以前沒有完成彼此內心的和解,那他們離開后,這份遺憾便會是加倍的,并會侵染人的一生。
度人亦度己。
(在活著的時候成全自己)
曾經以為人世間最大的事便是生與死。
奶奶走后,我意識到生死其實只是人生的一道自然題。
這道題目有無數種答案。有一種,是成全自己。
我踩著秋葉,彎下腰,輕輕撿起一片。“每一位至親的離去,都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真實。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活著的人,要懂得在活著的時候成全自己。你說是嗎?”
親密的人,相互之間要學會說感謝。表達愛,是彌合創傷最好的藥。
6、山的尺度與方圓
如果說母親更多影響的是子女人格的完整、情感關系的互動,父親則建構著子女們的行為規范與處世原則。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但這座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也許從來未曾認真地去感知過,但他在那里,山腳下這方被稱為“家”的土地,才有了尺度,有了方圓。
我何曾真正理解過他成長的不幸、生活的陣痛、內心的愛恨,何曾真正接納過他性格的殘缺、無奈的命運、無能的掙扎?
我并沒有。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語境中,家長一直就是家長,而孩子也從來沒有把家長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去體會。我們是各自不同的生命,我們各自有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只有真正了解、理解并接納了他們真實的一生,兩代人之間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和解,而我們,也才能從中尋找到真實而完整的我們。
而這一刻,我的父親,他竟先老去了。他變得蒼白、溫柔、依賴、記性不好……在雄性動物權力的較量中,父親總是天然地要先輸的那一個,而勝利的兒子,終會在某一刻頓悟:勝利者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因為始終深愛我的,是我的父親啊。他總是在不遠處凝望。
人生中最隆重的時刻,原來不過只在分秒之間。
一個真正成全了自我的人,也一定是利他的。
那一刻我望著他回憶父母漫漫談來,如同望著一個幸福而天真的孩子。
我也才意識到,無論是誰,無論做出多大的豐功偉業,無論走過多漫長的歲月人生,我們對父母的認知其實永無盡頭,父母賜予我們的愛也永無盡頭。
7、找到自己
教育心理學反復告知我們一個常識,當一個人在成長的關鍵期因為愛的缺失、生活環境的動蕩等因素而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與穩定感時,他的心理便會在成年后長期處于一種比較幼稚的狀態。
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體兩面,在不同的狀態中迅速找到自己、面對自己,將痛苦與黑暗的經歷轉化為力量與價值,是我們一生都需要面對的必修課。而一個人只有真正認知、接納了自己的殘缺,并尋找到人生的支點,生命才得以無限趨近于真實與自由。
我問婕:“恨過父母嗎?”
她回答坦蕩:“曾經對他們是有一些怨恨的,我覺得他們沒有在我小時候很好地保護我,造成了我性格上的很多問題。但其實工作了以后,慢慢地我開始理解爸媽,他們也是身不由己,他們也不想這樣,但是那個時候的他們做不到。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我跟父母有一段和解期。然后慢慢地,可能某一時刻你突然看見媽媽頭上有根白發,某個瞬間,你看到父親好像蒼老了,然后你心里會覺得過去就過去吧。”
“你覺得他們愛你嗎?”
“他們是愛我的。”言及此,婕眼中淚光彌漫,“人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也許強求兩個人在一起,給彼此、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更大。但即便選擇分開,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愛他。畢竟,愛是兩代人和解的唯一基礎。”
不知父母這代人是否大多是如此,日子雖然好了,但過往的遺憾卻總是在這樣不經意的日常里反復閃現,兒女們面對美好的生活爛漫馳騁,他們卻不時地感嘆往昔。
畢竟,最好的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生命的回憶里多是貧瘠和辛酸。
“吃虧是福”“人要知足常樂”“人間太短,美好太少,值得我們貪戀”“要做一個善良踏實的人”“多讀書總沒錯的”“絕不能違反法律”“多少錢是多呀,開心平安就好”“人生就活個年輕,喜歡什么就盡力去做”“有能力的時候還是要多回報社會和國家”……
這些她天天掛在嘴邊的話,我有時反感,有時覺得啰唆,但回頭看看,卻幾乎構成了我的所有。
人性擺在愛之前。
我又想到媽媽九歲時姥姥便去世了,這個女人,沒有母親的叮囑和庇佑,只能靠自己一個人在歲月里慢慢摸索著如何做飯,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好的人。一想到這些,我便再也不敢拿這些事開玩笑了。
生命給我們種下殘缺的同時也給予了等價的饋贈。
我又想起那個小女孩兒,我的九歲便沒了媽媽的媽媽,是不是她的成長中經歷了太多的辛苦、自卑、想要而不可得的傷害,所以她才如此執著地、竭盡全力地想為她的兒子守護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在我成長的記憶里,從來未曾察覺到我的家庭是貧困的,也從未曾感知自己有何處不如人,今天我骨子里深刻的不卑不亢、平和與驕傲,背后又是我的父母多少辛苦與付出,尊嚴與驕傲呢?
這份禮物,是她不屈從于命運的骨氣,是面對艱辛生活依然滿懷的希望,是一位母親全然無私的愛。在純粹的愛的滋養中生長的人,擁有面對全世界的能量與底氣。
我重新認真打量起我身邊這個同行的女人,回想起兒時她常常帶我去吃飯的幾戶鄉親鄰里,落下了腿疾的德興叔、不甘于命運的朝霞姐、在田間也要唱歌的愛光嫂……我在記憶的碎片里拼接他們的談話,漸有所悟。在那個物質生活剛剛開始起步,精神生活還一片匱乏的年代里,媽媽帶我去吃的并不只是一頓熱騰騰的飯,而是與許許多多個平凡生命相惜的溫暖,心靈的陪伴。
她是四鄰鄉親們心中的一朵向陽花。
我的職業,是訪談節目主持人。她容納著我的熱愛,閃爍著我的天賦,滋養著我的靈魂,承載著我的理想,是我在這個世界上謀生的工具,也是我與萬物生靈同呼吸共生死的月光。她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
這莫大的幸運,皆因我父母給予我全然的愛與恩賜。
我的母親,她對生命的愛與善意,對陌生人的悲憫與同情,對普通人的理解與尊重,都已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我的身體里。這些厚重的禮物,不僅成全了我職業的理想,人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們首先讓我成為一個真實、平等、完整的人。
8、與自己的和解
他哭,不是因為感到屈辱,而是他相信的人,相信的善良,相信的那一抹黑暗里的光,在那一刻支離破碎。
人間有太多的愁、太多的苦、太多的怨了。世相千萬,每個人心里都深埋著不被他人理解的殘缺與痛苦。所以其實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以前總覺得自己不一樣,命運對自己特別不公平,心里多少是有恨和怨的,現在反而越來越釋然了。人啊,得學會接納自己,殘缺就是殘缺,改變不了的,就接受,與自己和解。人這一輩子,沒什么是過不去的。
“可父親對我來說到底是什么呢?”阿武望著我,語氣平靜地問,“三十多年來,我只記得他那張模糊的、板著的臉,就像一張滿是塵土的白紙一樣,連片刻的畫面都沒有給我留下過。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么和媽媽感情不和?又為什么拋棄我?是因為自私還是懦弱?我通通不知道。大家如今都希望我理解他,他現在老了我要孝順他,我結婚了要請他上座給他磕頭,可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他生了我,并在我瞎了以后留下了三萬塊錢嗎?”
他語氣漸漸激動,又低下頭,深深地呼了一口氣。“我不是怪他,更談不上恨。他老了,我肯定會和我姐一起贍養他,該出錢出錢,該出力出力,只是我不可能去愛他。我媽臨走時曾說,他心里是有我這個兒子的,但你知道嗎?愛是最騙不了人的,感受得到就是感受到了,感受不到講千萬種道理綁架我也只會讓我更痛苦。不是我放不下,而是我對他真的沒有任何感情。放下,是我接納了我生命里與父愛沒有緣分這個事實,而不是一定要強迫我與他晚年大團圓。保持彼此間最合適的距離與分寸,難道就不是與自己的和解嗎?”
我轉頭問安靜地依偎在他身邊的女孩兒:“大家都勸他,你會勸他嗎?”
“我想所有的愛都是相互的。一定是我愛他幾分,他愛我幾分。”阿蓮又仰起頭,嘴角彎起月牙般的笑,仿佛他們彼此看得見。
9、每一代人
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這一代人是在現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這是深受農耕文化倫理所影響的祖輩父輩們所未曾經歷,也不能想象的,他們很難理解我們如今對生活、情感與人生的不同追求。他們在自己人生經驗的范圍內希望兒女們能盡量過上穩定、富足,在群體社會關系中體面的生活,換位思考,也是可以體諒的。你也不要太埋怨和誤解你爸爸。
但到了我這個年紀,感情就更不會是為了湊合而湊合了,必須是因為愛,我才會進入婚姻。我期待婚姻,并非把它看作人生的必經路和終點,而是我想嘗試與經歷這種兩性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有時候我也會想,兩個人得到一種什么程度和狀態,才能愿意彼此約束與攜手,認定一起走一輩子。當然,沒有婚姻兩個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婚姻無疑是這個社會給兩個人彼此間最明確的定義。
世人都只見大成功者有大光彩,我卻總能見到他們身后無形的如山重負與內心的如臨深淵,更能理解那些大殘缺與大孤獨。
我的人生,包括我跳舞,遭受過很多白眼,很多歧視,但我媽跟我說過,不要在意別人怎么看,人生一世,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擁有真正的快樂,這就足夠了。
生活里那些無言的時刻,往往藏匿著人生的真相。
此刻我靜默以對,感慨他們身為人父人母的偉大,也在叩問自己一生中可以為了誰付出所有,付出這樣看不到盡頭的愛,為我的父母嗎?還是為了我還未謀面的孩子?為了心愛之人嗎?世人皆仰慕那深沉的愛,但大多期冀的只是被愛,而不是去愛,只是得到,而非付出。
“對爸媽的感謝也不要悶在心里,多和爸媽表達愛,他們需要。這也是一種孝。”過了一小會兒,我認真地和他說。
他沒有回頭,嗓音一直哽咽:“我知道了,我會努力的,真的謝謝你。”
10、面對老去
親愛的爸媽,日子無論曾經多么艱難或蒼白,你們最終仍相濡以沫地牽手走到今天。媽媽曾說婚姻的秘訣就在于一個“忍”字,忍得過便是白頭偕老,忍不過只能分道揚鑣。這讓我想起了曾在哪里讀過的一句話:“這世間大部分親密關系維持到最后靠的都是一種‘深情的厭倦’。”
我雖然還未步入婚姻,但觀察你們與眾生,卻不是很認同這樣的道理。當我慢慢長大,發現人生四處殘敗,孤獨終是人生的真相,這與悲觀無關,與傷懷無意,這只是任誰都無法逃避的客觀現實與人性規律。尤其是當人生行至老年,丈夫與妻子終有一人要先走,兒女們也不可能時時在身旁,我們所能依靠的其實只有自己。
親愛的爸媽,你們彼此的白頭偕老不應是無奈地彼此忍受,而是各自追尋獨立的精神與生命的自由,相互包容,相互關愛,“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如同我第一次面對成長,你們也是第一次面對老去。我會像你們帶我蹣跚學步時那般,悉心地陪伴你們去體會、去綻放。不要被歲月打敗,只要你們愿意,這將是你們的又一段青春。
我悟過程,不再去追求所謂完美,在尋找美好的路上始終與自己的內心在一起,并最終抵達豐厚的平和。我思歸途,生命的意義一在于其客觀的過程,經歷真,體驗愛,創造美;二是以生命的追求與信仰超越時空的局限,乃至超越生死。
人類一代又一代。
我們背負著上一代人給予我們的包袱與禮物,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場獨立。
我漸知我一生所求,知我不可更改的殘缺與命運,知我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仰與堅守。
這是一場告別。
與青春告別,與懵懂、膚淺、憂懼的自我告別,也是與深情繾綣的你們告別。
這是一場成長。
我曾想若有一天你們離去,我將無法面對,但今天的我卻可以坦然和你們說再見。
因為,我終于明白,世界上有一種愛永垂不朽,那就是你們永遠在我心中。
——《在你們離開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