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術切入點的選擇
這節課最有亮點的有兩處,一是桔柚樹呈現的巧妙,目的通過學生讀文找準景物,并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在描寫景物成熟的氣息,隨著學生回答到“橘柚樹”時,教師用交互白板的放大鏡功能,聚焦呈現岸邊山上的橘柚樹果實。整個過程教師既做到了預設也達成了生成,這個技術運用是無痕的,實時便捷的引導學生早晨三峽景物描寫的成熟氣息。雖然教師從教學設計上,已經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語,但是在備教材的時候,忽略了一個習作上遷移。我們看一下原文“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柚樹撒了一層潔白的霜,新鮮而明凈;太陽出來了,露水消逝,橘柚樹閃爍著陽光,綠葉金實。三峽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麗。”為什么作者不寫其他的樹,唯獨寫橘柚樹?我查了一下資料,三峽自古就種植橘的事實,現在三峽還有一個(夷陵)柑橘博物館、峽江橘園等等。特別是屈原《橘頌》、《周禮》“橘生淮北為枳,此地氣然也。”以上這些都可以證明橘是三峽中最常見,最能代表的一個特點之一。由此教師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在寫景的時候每一處景物都不是隨隨便便描寫的,描寫的每一處景物可能它都是代表著當地文化、特色、習俗等等。
二是關于“云母石”的呈現,我們看一下原文“也許由于這里的山太高,峽谷太深,天空過于狹小,連月亮也來得很遲很遲。起初,只能感覺到它朦朧的青光,和黃昏連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時候,它忽然出現在山上,就像從山上生長出來,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塊巨大的、磨平發亮的云母石。”其實這個對于五年級生長在北方的學生,對這個比喻“云母石”,肯定有很多的不清晰。教師這里的融合點選擇很恰當,這就是我常常說的即使推送未知的內容。但是“云母石”的圖片素材在網絡上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張“磨平發亮的云母石”相近的圖片就更好了。
二、微視頻在語文課中的運用
教師呈現的微視頻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對“三峽”有個整體的感知,想讓學生知道三峽的地理位置等等相關知識,也為了后面的閱讀留下伏筆。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還是忽略了學生未閱讀文本就給景色視頻這樣一個誤區。如果僅僅是三峽的地理位置以及三峽的來歷等等,不呈現具體的景色視頻,我認為還是尚可的。可以如之前上過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桂林山水》的導入呈現方式相同,從地圖開始呈現的,科普基礎的知識即可。包括后面配文的圖片,都需要斟酌選擇,我覺得都可以刪減。并且這個視頻可以呈現在二維碼中,或者學習了文章的后面。
(1)小組學習
因為對高老師的熟悉,她和學生就有這樣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但是這種學習方式,適不適宜所有的孩子,所有的課。會不會限制教師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圈點讀畫”學習能夠一直用下去么?是從某一個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但是,這真的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么?我們需要今后一起反思。
(2)關于寫作
我一直很向往一種真實的寫作方式,孩子去游覽了一處景致,然后孩子拍下來一些照片,將文字配在這些圖片上,我認為這才是圖文之間的相得益彰,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表達方式。我們都知道,學生會背一些美麗的辭藻和句子,這的確是事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要如何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將這些景致表達出來,的確需要我們深思。我記得在常州一所小學的課例是秋天為主的寫作課,一個課時是賞校園的秋天,然后拍照、再寫一段的文字,每個孩子寫成的小段落,最后組成了一首詩。這才是真實寫作的發生,這是需要我們日常思考與實踐的。
(3)關于段落選擇的刪減問題
我不知道,高老師還記得不記得,杭州那節課例《西湖》,很巧的里面的描寫也是不同時段的西湖,在學生沒有選擇某個時段西湖的時候,教師選擇刪減,我們應該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去選擇的。如果可能請你翻出課例,再看看那位老師是如何處理的。
三、跨界的方式去思考
高老師這節課上其實已經“跨界”的角度給學生去呈現,例如:二維碼“三峽大壩”的呈現方式。我覺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品讀文字,我覺得有一天某個學生能夠身在三峽中的時候,是不是會想起我的小學語文老師給我講過這篇文章,我記得那些美麗的辭藻和句子。或者是這篇文章開啟了某個學生閱讀三峽相關文章的一種可能性,這是不是就是語文素養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落實呢?
本文純屬原創,克隆者勿擾,期待與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