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總是私自翻我的書包,還美其名曰是幫我收拾??晌乙呀?0歲了,可以自己收拾書包了?!?/p>
“爸爸每次進我房門,都不會敲門,提醒過很多次,依舊推門而入?!?/p>
“暑假里,為了監督我好好寫作業,媽媽在臥室里裝了攝像頭,感覺自己始終處于被視奸的狀態,一點自由都沒有。”
如今,很多父母都懂得隱私對于個人的重要性。然而,依然有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有隱私可言,他們這樣做是在關心孩子,防止孩子誤入歧途。
而這也就引出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你會如何看待孩子的隱私問題?
家庭小劇場
三年級的小學生平平,和往常一樣出門去上學。半路上想起有作業本沒帶,急忙掉頭往家跑。當她掏出鑰匙打開家門時,眼前的一幕讓她傻眼了,房間被媽媽翻得亂七八糟,連那本藏在抽屜縫里的日記本,也被翻找了出來。
平平非常生氣地質問媽媽:“你為什么私自翻我的抽屜,隨便動我的東西?”
沒想到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怎么了?當媽媽的看看女兒的東西還有錯?”
“可是,你應該經過我的允許才能看??!”平平辯解道,她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媽媽會未經她的允許,私自窺探她的小秘密。
“小孩子哪來這么多秘密,有什么允許不允許的?別忘了我是你親媽。好了,快去上學吧!”媽媽顯得有些不耐煩了,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越界。
平平生氣地摔門而去。
“隱私?孩子要啥隱私,我是監護人,就應該知道TA的一切,這都是為TA好?!?/p>
一些家長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的生命都是自己給的,哪里還有什么隱私可言?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每個人都不希望他人侵犯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過分越界的關注,只會讓孩子心生反感,讓親子關系變得緊張。
實際上,孩子寫日記、關上門,不是因為有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也不是想從此和爸爸媽媽劃清界限。而是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希望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信任和自主空間。
因而作為父母的我們,要適時改變觀念,不再把孩子當作你的附屬品,而是當作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人,平等看待。
如何在家長的知情權
與孩子的隱私權之間
取得平衡?
1、孩子的小心思,不看也罷
當孩子有了隱私,你會本能地認為,孩子把自己的心門關上了。你會感到失落,孩子從與你親密無間,到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時間難以適應。
而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有自己的小秘密也無可厚非。而對待孩子有了隱私這件事,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心態、接納孩子。越是非看不可,越是會讓親子關系變得草木皆兵,而孩子也會因此更加不信任我們。
2、重在引導,不能多加干涉
很多時候,父母并不是真想傷害孩子,而是在關心的過程中,無意間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出發點并不壞,怕孩子出事,想更多地了解孩子,卻用錯了方式。
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并不一定要以犧牲隱私為代價。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并通過平等對話增進感情。時間一長,孩子自然愿意主動敞開心扉,把內心的小秘密和你分享。
試想,一個孩子若是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又怎能學會去尊重別人呢?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往往比嚴加管教更為明智。
父母永遠不是孩子人生的審判官,而是引路人。盡管孩子的想法還不夠成熟,但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我們試圖給予他們更多關心幫助的同時,首先應當給予他們足夠尊重。